三角形特性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课例研究 背景介绍: 为什么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呢?反思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机械记忆,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和再创造,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因为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各种能力也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只有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加深,同时,学生才能具有学习的后劲,才能得到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因此,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题是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人同课的研究,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在逐渐转变,教学行为在逐步完善,同时,我们也感到还有不少地方需深入反思。 下面就重点让我们来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究中的理念更新及行为跟进过程。 (背景介绍:研究前对课例研究的背景、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等信息进行了阐述) 研讨过程资料: 第一次授课——放手充分操作不等于亲历探究过程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片断如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对三角形的认识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老师这里有两根小棒,如果小棒相当于线段,你能给这两根小棒配上一根围成三角形么? 2、分组合作,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现在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5厘米,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 师:下面我们开始分组操作,请各小组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红色的是5厘米的小棒,粉红色的是3厘米的小棒,其余的小棒长度分别是1—9厘米,红色的两根小棒分别配上这9根中的哪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就把它测量一下,记录下来,开始。(提出操作要求) 学生开始操作。(师提供的小棒是吸管,有时有误差。) …… 学生操作中,师巡视指导。课堂上热热闹闹,小组分工不太明确,有的学生忙于动手摆、拼、测量、记录,有的学生在旁观,另外有的小组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操作目的不是很清楚,在盲目拼摆,也不知道做记录,还有的小组学生因操作时间长,失去兴趣,不想拼了,历时23分钟,很多小组没有完成操作任务,但时间关系,只能结束。 3、集体交流,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师:各小组同学坐好了,通过刚才的操作,你们发现第三根小棒是几厘米的时候,可以拼成三角形呢? 生1:2、3、4、5、6、7、8、9厘米都可以拼。 生2:1厘米也可以拼成三角形。 生3:老师,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老师,9厘米也不能拼。 (老师找了2名学生说原因,但都没说明白,师课件动画演示证明不能) 师:2厘米能拼成吗? 生1:不能 ?生2:能 (由于吸管有误差,确有学生拼成了,所以有不同意见,师课件动画演示拼的过程,并告诉学生因两根小棒和小于第三根,所以不能) 师:同学们,再看8厘米也能拼成吗?(学生又有争论,师课件动画演示并告诉学生两根和等于第三根,重合了,所以不能。) 师:3厘米为什么行呢?4厘米呢?…… 师: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比第三根根小棒怎么样? 生:大 师:(组织小结)那么三根小棒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生:其中两根小棒和大于另一根情况下能够围成三角形。 教师马上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在老师的牵引和讲解下说出了“任意”,最终总结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一次课后研讨交流: 课后,观看老师进行了议课交流。老师自己也不满意:我觉得是自己对学生放的太开,结果收不回来,学生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操作有难度并且学具不太精确、没及时做到有效引导……以至于动手操作拖延的时间过长,后边集体交流老师自己说话的过多,并且延迟了下课时间,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他教师也直言:老师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改编教材的例题顺序,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她这种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创新精神很值得学习。从课堂的环节设计上足以看出,执教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但是仅操作历时23分,超过半节,为什么最终的结论还是老师告知学生,原因出在哪里?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探究,还是缺乏语言概括、表达能力?或者是教师的引导没有到位?还是问题设置有难度?思考之后,老师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有所偏颇,片面认为,充分放手操作,即是亲历探究过程。而实际上动手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