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二年级教材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 三 年 级 科 学(3—4单元) 教材解读 双流棠中外语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吕翠萍 杨谢 何俊杰 总目标 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三单元 四单元 一点意见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 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 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 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 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 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 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这些目标都是通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科学知识三个目标来实现。 二《我们周围的材料》在课标中的位置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建“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同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还不太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还有限,还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能力。 《材料》单元结构 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 课文 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 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谁更硬一些 比较柔韧性 它们吸水吗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和陶瓷 给材料分类陶瓷 单元特点 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和认识常见材料并进 谁更硬一些 认识金属 比较柔韧性 认识塑性 它们吸水吗 认识纸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认识 认识木头 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 重点: 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学会用比较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难点:辨认和描述不同的材料。 第2课哪种材料硬 重点: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 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 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难点:判断材料的硬度和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第3课比较韧性 重点: 1、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学会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并描述它。 难点:学会控制条件做定量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重点:知道吸水性是指材料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检验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性质。 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瓦和陶器、瓷器这三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知道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第7课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材料的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条、卡纸、铁片、塑料尺、砖和瓷器这三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有关特性。 P几点疑惑: (1)、材料准备难,课前准备紧,课后整理烦 根据目前的学校情况来看,要随时拿出科学教材中所要求的材料,难度较大,虽然已经有了配套的实验材料,但仅仅依靠这些材料,我想远远不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会远远超前教材的建设,有相当数量的材料还是要靠教师自身来解决,这些材料如何解决?按照现在科学教师的工作量情况,备好课,上好课已经占去了大多数的时间,面对杂而多的各种材料,要在课前准备好,应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这个时间从哪里去找?活动越多,材料也越多,没有材料根本难以开展活动,活动后面对一大堆的材料,有些并不是“包裹”一卷就可了事,学生要去上课,教师也有可能有课,实验室可能马上要用,怎么办?所以说,课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不仅仅是教材、材料,还有更多的配套工程。 (2)、活动多,时间少,如何处理好教学任务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总体来说,科学教材中的活动安排较多,一课时的内容要在40分钟内完成,特别是一些真正体现科学性,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活动,短短的40分钟显然远远不够,如果单单是在40分钟内,为了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活动,很容易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深度。为了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重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某个活动的科学内涵,而对于某些活动是否可以“忍痛割爱”,但是“割”了一部分,与上级部门的抽测调研就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可能由于某部分的未教学,导致抽测成绩的下降,导致对教学质量的错误评价。 (3)、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造成学生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