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讲座
教材研读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
薛晓光(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特级教师)
什么是研读?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唐朝虞世南有一首《咏蝉》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翔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浅尝辄止。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
教材研读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篇目,其实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教材研读方法。教材研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
[ 课例 1]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螳螂捕蝉》 (“十一五”期间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级课题课)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是一个历史故事,后来浓缩为一个成语,这是一篇文言文,语言精练,意蕴悠深。备课前,我反复朗读这篇课文,三遍之后我发现,一篇只有 142 个字的短文,竟出现了 9 个“其”字;“其”字的反复运用,对形成短文铿锵悠然的韵律功不可没。而这 9 个“其”字也是该文学习的第一只拦路虎,因为它指代的事物变化纷繁,如果它的指代对象搞不清楚,故事的内容学生就读不懂。“其”的本义是簸箕,后借作表示称谓、指代和推测语气,而且是久借不还。“其”的学习,不仅可以通篇,而且可以揭示汉字造字用字的特点。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其”字的运用是这篇课文独有的,夸张一点,是小学生六年学习中难得一遇的,这个知识是够学生一直受用到高中的。在读中使我感到,“其”字的学习不能放过,这就叫“用教材教”,用教材有限的宝贵资源,了解“其”的由来、演变和活用,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
在阅读中,令我怦然心动的还有给吴王讲故事的人,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讲的故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不仅打动了吴王,而且千古流传。我们只知道他的身份是舍人,而且是个年轻的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原为贵族家里养的有学识的门客,后来成为官职。这个年轻的舍人——少孺子,他的建言献策,既不是在庙堂之上,也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而是在吴王宫廷的花园里,为给吴王造成不期而遇的感觉,他“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最终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顿悟猛醒,取消了这场不明智的战争。舍人的聪明才智、责任和勇气,有很强的冲击力,带来了非常 新鲜的阅读体验,于是,我设计了“舍”字理据的学习。
“舍”的本义指房屋,是个很典型的象形字,在汉字几千年的演变中,它的象形性顽强的保存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的教学,有了一个非常称心的切入点。我从“舍”字的字形入手,通过“舍人”一词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知识阶层,他们 “匡君之过,矫君之失”,“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如此光辉的一页。舍人留下 的故事不胜枚举,因故事而浓缩的成语又字字玑珠,启迪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总之,每个教师在教材研读中与文本的“对话”都是富于个性化的,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其中,形成独到的阅读体验和真知灼见,并使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得到实现。
(二)教材研读 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
1. 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要关注作者的权威解说
作者的权威解说是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 王荣生说:“作者的权威解说 即 文本的作者意义,即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我们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思想。避免想当然的随意解读,造成曲解误读、扭曲文意的后果。
作者的权威解说在哪里?首先在原文中,也有在作者写的序言或编后记中,或在作者的相关札记中,在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里。
【课例 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老舍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