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绪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宁夏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尤以宁南山区最为典型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干旱缺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2.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8,耕地亩均地表水占有量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而且天然降水量少而不稳,且干燥多风,常有“十年九旱”之说。据统计,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平均每4.8年就有一次大旱。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因此,干旱缺水成为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风沙、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多年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所有生态问题在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必须建立一种人口与资源相协调的理想的人类生态环境。
一是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注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同心县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人口严重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生态移民从政策设计上,就必须考虑从资源的的合理承载能力入手,实施人口转移,减轻环境资源压力。二是从政策效益方面,力求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发展的良策,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既帮助移民摆脱了贫困,又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引扬黄灌区周边实施移民搬迁,既达到了扶贫移民的目的,也促进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也使投资效益得到了最大发挥。三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体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心县移民搬迁对象是无水源的干旱山区,搬迁到有水源条件的扬黄灌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劳务产业,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问题,又为安置地特色产业、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因此,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扶贫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更为密切的地结合起来,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同心县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根本转变。移民搬迁后,生产方式由传统农副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靠天吃饭向节水高效设施农业转变,逐步由“温饱型”移民转变为“致富型”移民。移民搬迁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子女上学难、出行难、喝水难的问题,通过加快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明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五是在政策配套方面,力求统筹协调。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生态移民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了生态移民享受子女入学、农村低保、大病医疗救助、民政救济、项目扶持等各项扶贫优惠政策,维护了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1.2项目区范围与土地开发规模
本次设计的移民项目区位于距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介于东经106°00′~106°30′、北纬37°00′~37°20′之间。涉及同心县下马关1个乡镇,灌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到达郎顶为界,东与苦水河相毗,西与城沟为界,灌区南北最长约27.3km,东西最大宽度14.6km,地面高程1440~1700m,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扣除起伏较大的丘陵和不能利用的冲沟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31.17万亩。其中在下马关长城以北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本次根据需要,只考虑发展9.1万亩。
根据项目区土地开发实际及安置移民的要求,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土地开发规模9.1万亩。
1.3扶贫移民开发目标
通过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的建设,合理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治理与保护同心干旱山区日趋恶化的生存生态环境,确保安置群众“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起节水型发展模式,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的新型生态绿洲与扶贫移民基地,为同心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与保障。
1.4移民用地标准、移民迁出区选择及移民安置方式
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就地旱改水人均分配标准为4.0亩,生态移民用地标准采用人均2.0亩考虑。迁出区移民整村搬迁,采用集中安置方式,移民搬迁数24288人,5780户,迁出区为同心县干旱山区的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3乡21个村的贫困人口。
1.5扶贫移民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影视基地项目运营方案.pptx VIP
- (ppt)P.E.T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学员手册.ppt VIP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完整版.pdf VIP
- 静压管桩监理实施细则.pdf VIP
- 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综合教程2(崔岭)课后习题答案.pdf VIP
- GB55037-2022建筑防火通用规范.pdf VIP
- 【中考真题】2024年吉林省中考物理试卷(附答案).doc VIP
- 《建筑施工技术》课件——模板工程施工.ppt VIP
- 医学影像学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5及以后5年中国无磁钻铤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