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教材中几类“错误”的商榷.docVIP

对物理教材中几类“错误”的商榷.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物理教材中几类“错误”的商榷   摘 要 教材中会存在物理概念定义不精确、实验器材选择不合理、物理规律表述不全面、插图脱离实际不科学等不足。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物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个性化处理。然而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教材的不足会成为部分教师开发利用教材的障碍,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尽量避免瑕疵,追求精益求精。   关键词 教材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砝码 插图   新课标倡导“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不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都要深入研究、解读教材,才能用活教材。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是:教师把教材看成是上课的一个基本依据,当成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之后,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对素材进行有效整合,用好教材的每一个素材。然而,教师的物理素养参差不齐,是否每个教师在每个知识点都能开展有效的研究?当教材有瑕疵时是否能通过二次开发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一个物理教师从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一定会经历一个“教教材”的成长期,当积累一定的经验在专业上逐渐成长后才能实现“用教材”。所以,一套精益求精的教材可以弥补部分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教师的物理科学素养和教育技能的不足,也让他们少走弯路。从这个角度看物理教材的严谨、科学、规范,追求精益求精十分重要。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必须精确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要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并非易事,这有赖于教师精确的讲解,也有赖于物理教材中对物理概念给出准确的表述。然而,教材中对一些物理概念的表述值得商榷。以弹力的概念为例,人教版、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沪科版等五个版本的教材所给出的定义就有所区别,这说明部分版本教材表述不够准确。   人教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1]   粤教版:“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   鲁科版:“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3]   教科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4]   沪科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5]   各版本的表述中除了粤教版以外,其余版本都对“形变”做出了“弹性”的限制,沪科版对“跟(与)它接触的物体”做出了“使他发生形变”的限制。对比各版本的表述有如下疑问:是否只有“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否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都产生力的作用呢?   参考大学物理教材中对弹(性)力的定义对解决上述疑问有帮助。1987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学力学》对弹力定义:“两个物体直接接触而且发生形变时,彼此之间有作用力,这种力叫做弹性力,简称弹力。相互接触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产生弹性力的前提,而形变是产生弹性力的关键。”[6]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林铁生、周盛芳、于乾鹏编的《普通物理学》对弹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它企图恢复原来的形状,必将对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性力。弹性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以物体的形变为先决条件,它的方向要根据物体的形变情况来决定。”[7]两个版本表述也存在差异,这也许就是现行高中各版本物理教材表述有差异的原因。   针对第一个疑问,上述两个版本的大学物理教材的表述也是不一致的,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学力学》没有对“形变”做出“弹性”的限定,而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学》限定为“弹性形变”。笔者认为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只要有外力作用于形变物体,从牛顿第三定律来看,形变物体一定会“回报”一个反作用力给使它形变的物体。所以,并非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明确弹(性)力只产生于: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所以,在高中物理的五个版本中,笔者认为沪科版加上“使它发生形变”更准确。如图1所示,小球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小球和水平地面上之间存在弹力,小球和竖直墙壁之间有接触没有挤压(该接触面没有发生形变)故而没有弹力。然而,学生(尤其是初学时)容易误认为小球和竖直墙壁之间也有弹力。这或许和教材中弹力概念表述不严谨有关系。   综上所述建议弹力这一概念表述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这样来定义弹力的概念有如下含义:第一,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直接接触,且两物体间要有形变,缺一不可;第二,表述中出现了两个“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