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巘的书学思想
⊙夏长先
内容提要:梁巘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承晋斋积闻录》是其后学所辑理论文集,许多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笔者认为,梁巘书学观涵盖诸多方面,其批评观、帖学观、学书观更值得探讨。
关键词:梁巘 书学 思想 观念
梁巘(1710年——1788年后),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今安徽寿县)循理书院山长(院长)。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梁巘的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评书帖》与《承晋斋积闻录》中,笔者认为,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执笔观
《评书帖》文约理瞻,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文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学习要领的论述,颇宜后学。《评书帖》开篇即是“执笔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梁氏关于“笔法”的诸多观点:
其一,强调执笔的重要性。“执笔功能十居八”正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延续。
其二,破析执笔方法。“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其三,强调执笔姿势。“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以上均见《执笔歌》)
其四、讲究选笔。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无涩滞之病。(《评书帖》)
其五、宣扬笔法传承。“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釴。”(《评书帖》)
其六、注重指法。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评书帖》)
其七、阐述笔法对风格的影响。“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
二、审美观梁巘的书法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即劲、苍、清、瘦、骨。在《评书帖》中,有关“劲”的论述最多。“劲”即“劲健”,本是一种强劲有力、壮健宏伟的风格。“劲”既要求书法刚劲挺拔,又要注重筋骨。 如:“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笔劲健。” “何义门未得执笔法,结体虽古,而转着欠圆劲……”“予用软笔七八年,初至京犹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书极劲健……”“苍”有苍劲、苍老之意,多指笔力、墨色。 《评书帖》中有关“苍”的论述如下:“书对联,宜遒劲苍古,勿板滞过大,忌流丽而不庄。”“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张得天书早年学董,中晚年学米,遂成一代大家。只执笔是入门正耳,然劲健不粗野,有含蓄,极苍秀。”《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中也有关于“苍”的描述:“王觉斯、张二水字是必传的,其所以必传者,以其实有一段苍老气骨在耳。”
“清”跟“浊”相反,我认为,还是在于“用笔”问题。“清挺瘦硬”是梁巘等力矫清前期董(其昌)、赵(孟頫)之书风靡天下的审美主张。《评书帖》中有关“清”的论述,如:“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萧府君》瘦劲清挺,其硬处过《砖塔铭》,而逊其妥适,较《李文墓志》亦不及。”
“瘦”,即瘦硬,“瘦”则有筋骨毕现。 “书大字,笔锋须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浊,否则肥浊矣。观东坡《荔子丹》、山谷《戏赠米元章帖》,皆瘦硬笔所书,故或提或按肥瘦如意。”(《评书帖》)“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薛曜书瘦硬,开山谷之门。”(《评书帖》)至于如何瘦硬,还是用笔中的“选毫”用硬毫的问题。
“骨”乃骨气、骨力。“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评书帖》)“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评书帖》)
三、批评观
梁巘的批评观很独特,也很直白,重在笔法,涵盖其他。
首先,他的批评内容丰富。如对笔法的批评。“元章书,空处本褚用软笔书,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评书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