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组边塞征战诗课件aaa.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先秦已有,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1、抒发对边塞将士的赞颂之情及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陇西行(陈 陶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现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 (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盛唐国家实力强盛,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婉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 塞 征 战 诗 边塞征战诗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昂扬向上的基调上夹杂着悲壮,惋伤 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二、把握思想内容 六月,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一些人哭,一些人笑。而我们的六月在明年,我们的未来在十二个月后。不管结局怎么样,至少我们都努力过,不管未来在哪里,至少我们现在在一起。六组,加油!十五班,加油!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高适的这首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