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深刻不该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刻”不该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李镇西 今天,我们不缺乏思想,思想也不缺乏深刻,但我们缺乏的是把深刻的思想转化到具体的行动中,缺乏的是把平凡琐碎的事情耐心地做好。最近和学生一起读《青铜葵花》,读到作者曹文轩在序言中的几段话。他说,长期以来,评判文学的标准是西方的所谓“深刻”,而且这“深刻”似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但中国的文学评判标准是“意境”、“情趣”、“智慧”、“格调”、“滋味”、“微妙”……曹文轩很激愤甚至有些极端地写道:“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的文学,绝大部分都在这唯一的维度上争先恐后地进行着。‘深刻’这条狗追撵得人们撒丫子奔跑……” 对此,我基本上是认同的。只是我没他那么极端。我认为,深刻是可以作为文学评判的一个维度的——最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是因为他作品的深刻性——只是不要成为唯一的维度。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深刻的思想元素外,还应该有妙趣、情调等审美要素。 于是,我想到了教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讲究“深刻”了——前卫思想、超前观点、西方学说、后现代理论……我从来不反对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关照,教育本身就是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岂能没有思想?岂能远离深刻而堕入浅薄?但是,我们强调的往往是当下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杜威曾有这样的论述:“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需强调……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 其实,深刻也好,思想也罢,对教育而言非常重要,也可以作为评判教育品质的一个尺度,但这用不着我来强调。我现在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当下所缺乏或忽视的要素,那就是情趣,是浪漫,是感动,是诗意,是真,是善,是美。 一次教育活动,师生都乐了,爽了,感动了,舒畅了,心灵飞翔了,情感奔涌了,师生赢得了彼此的心灵,感到了彼此的心跳,这样的教育活动还不成功吗?当然成功。可是“专家”说,教育岂能仅仅停留于感动?理想呢?责任呢?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一则教育案例或者教育故事,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教师转化某一个学生或处理某次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叙事流畅,思路清晰,且蕴含智慧,关键是最后获得了成功。可“专家”非要作者提升到什么“理论”高度,要用什么“理念”来关照,或者非要从中提炼几条什么原则之类,否则就是停留于感性而不够深刻。 一名教师,富有爱心,拥有智慧,善于思考,喜欢研究,而这一切都不是空谈,都是结合每一天的实践,体现在每一天的行动中,无论上课,还是带班,都极受学生们欢迎。可是,在某些“专家”眼里,这样的老师被称为没有自己的原创思想。 上述教育评价,都是一个维度:深刻的思想。 年轻时,我也曾为自己没有“思想”而烦恼,以至于自卑。别人一开口就是这个理论,那个观念,可我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些教育的基本常识,爱心呀,人性呀,尊重呀,理解呀,平等呀……我所尊敬的教育大师曾对我谆谆告诫:要有属于自己原创的教育思想,不要只是追随前辈教育家的思想。但是,当我越来越深入地研习教育经典,越来越真诚地剖析教育实践,我就越来越感到,教育不仅仅有科学的特点,它更有人文的属性。或者更直接地说,教育的属性,更多的是人文而不是科学!科学的每一项新成果都可以取代旧成果,说直接点,就是科学的物质成果都会过时;而人文则不然,一部不朽音乐,一篇经典小说,一幅传世名画,一尊大师雕像……一旦问世,便愈久弥新,永不会过时。人文成果之间从来不会此消彼长,互相取代,而是群峰迭起,交相辉映。教育也是如此。从孔子到卢梭,再到陶行知,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群星璀璨的教育家们一旦问世,就是不朽!他们的理论,永远不可能过时——这就意味着,这些理论也不是那么好超越的。既然如此,教育上所谓的理论创新,所谓的流派创立,所谓规律的发现以及模式的发明等等,哪会有如此地容易呀!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其实,教育的真理就那么点儿,而且“那么点儿”几乎早就被从孔夫子以来的中外教育家们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或将其丰富,或完善,或中国化,但所谓创新,留给我们的空间的确有限。这有限的创新空间就留给少数专家去做吧!我,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不如就老老实实地实践着我所敬仰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此生也就足矣。不但问心无愧,而且还颇为自豪。 所以,当有出版社称我为“教育家”,并说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时,我赶紧去信声明:我没有任何原创的教育思想,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践模式!我说,我就愿意忠实地追随陶行知,追随晏阳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朴素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 所以,当我听什么人说自己率先提出了什么理论,创立了什么模式,或者谁是什么学派的领军人物时,我就想,再过若干年——也许还过不了若干年,你的这些文字游戏就会烟消云散,连回声都不会留下一点儿。 所以,当我看到某些

文档评论(0)

uCgHGWadU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