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练 习】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分析之。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第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第四)、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第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现“仁”的途径)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礼”的态度)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为人处世侍人原则)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第十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第十五] 。
2、认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例如“仁”与“礼”、与“乐”、与人的品性等,表明了“仁”之意蕴的多向性。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大略有三义: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孔子所取乃是第1义。要想做到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仁爱之心(仁),二是居正不偏的处世原则(中),三是常行不变毅力(庸)。这并非一般所能达到。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交友原则)(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第十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三者: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三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第十四)、三不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二十)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
1、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具有明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