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葛筱强小传
葛筱强,男,1973年生于吉林通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被当代著名作家宁肯称为“最后一个乡村诗人”。进行文学创作24年来,创作的诗歌、散文、随笔、书话等文学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北方文学》、《延河》、《绿风》、《诗林》、《文艺报》、台湾《秋水》诗刊发表。著有散文随笔集《梦柳斋集》、《雪地书窗》和诗集《向海湖,或星象之书》。诗集《向海湖,或星象之书》荣获吉林省第十一届长白山文艺奖。在诗歌创作方面,当代先锋诗人蒋蓝说:“葛筱强在两个诗性向度上尽情摊开自己:他因独立而获得的安静,使得他可以比很多写作人更纵深地进入大自然;而来自于对黑暗时局的冷眼斜睨,又促使他不得不把仅存的希望小心翼翼地牧放于以血液呵护的未来。前者,让我联想起诗人佛罗斯特笔下朴素、自在的山野;后者,却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忧伤与雪夜的锐利得以汉语式的重现。葛筱强向外的视域扩张与内陷的思想深度是成正比的,一个诗人唯有置身于如此的张力当中,他的诗歌才能获得暂时的解放。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如果读一本书,它令人全身发冷,而没有火焰能将其温暖,这便是诗;倘若感到天灵盖被猛然揭开而无法合拢,这便是诗。葛筱强找到了一把诗性的凿子,在凿开一只豹的头骨。”在散文随笔创作方面,著名作家伍立杨道:“葛筱强是新体书话的拓荒者之一,思考生命是其阅读批评的恒久的命题。得益于经验直觉的启迪以及传统思想的取精用宏,尤其是在思想方法上启动了诗化的生命直觉,甚且感应到人类生命与自然混融的统一整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自然生命观。他以书话、随笔作为文学手段,以大地山河作为人事背景,阐释着自己的生命哲学。”
葛筱强访谈
1.先谈谈你的故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意味着什么?
我于1973年出生在吉林省通榆县大围子村。这个村子,我认为她是东北农村的一个缩影。贫穷、平静、幻想构成她以农事为主的全部面貌。她不仅给了我儿时的水、草原,以及许许多多的白云和小鸟,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纯洁,也赠与了我步入青年之前的一切困厄、茫然,甚至苦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的心里,我的故乡在北方,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村落,大围子村已是我精神故乡的一个象征。当然,说到故乡在一个作家心里的位置,我想起2013年6月,我参加由青年作家杂志社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非虚构写作高峰论坛时,在去往长白山的路上,作家高君忽然问我,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故乡是什么感受?我在长久的沉默之后说:爱恨交加,但恨正慢慢转化为说不出的爱。没想到高君竟然也有同感。作为年纪相近、出身经历相似的我们,这种感受,是不会为都市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作家所理解的,也不足为外人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路径,我这想说并不意味着在都市成长的作家对生活知之甚少。话说回来,无论怎样,“从一开始,我们的出生地就为我们帖上了生命的标签”,我一直认为那望着故乡静静发呆的人还是有救的。我曾先后两次为自己出生的这个小村庄写过诗歌,在《癸巳年正月回故乡大围子村有感》一诗中,我曾这样写道:“在大围子村,为了配合一面镜子的检验,你的脸有时必须是扁平的。当你再次离开这个日渐破败的村子,荷尔德林的灵魂才能附体,才能让你在大哭之后获得永恒的神性并高声吟诵:‘谁探入这眼睛的宁静,这甜美的唇向谁开启,他还能说什么?’”
2.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你早期的作品主要写什么?
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都受过小学教育,都有读书的习惯。这是让我今天想起来仍感十分惊讶和感动的事情,因为那时的具体生活是多么艰难,他们竟然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延续着古老的“耕读传家”的余风。由于父母的影响,我得以在小学时代接触并阅读了《红楼梦》、《白话聊斋》、《警世通言》等古典小说和萧红、萧军合著的《生死场》。当时我读到的期刊只有《青年月刊》,是记忆中较好的读物。没想到多年后,我通过作家王国华,与这本刊物的编辑、作家于德北相识并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这个刊物已停办多年。我还记得,当时读初中的兄长说,中国出现了一种新诗,没有标点符号,当时我很诧异。而现在,我写的就是这样的诗。我真正开始大量地进行阅读,是从读师范学校开始的。在我的思想中,中文系是能够尽情读书的地方。因此,我的最初理想是考高中,然后进入大学的中文系,但由于家境窘迫,我只好进入家乡的中等师范求学。四年的师范生活,是我年轻生命中值得怀念的宝贵光阴。在这期间,我的老师艾蒿给我的鼓励与帮助,我会铭记一生。在他的指导下,我不仅读了大量的优秀之作,而且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开始试着写些短诗。也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我的处女作发表时,我正好过十六岁生日。
3.你热爱的诗人、作家有哪些?对你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影响较大的是谁?
早在求学时期,一本《梵高传》就树立了我对文学艺术的信仰,也明确了自己的前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