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2010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VIP

 强烈推荐2010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案设计(教师版) 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必考内容。 【考点点击】 1、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我们学过的虚词分类: 一词多类异用:以、于、而、则、其、乃、与、且、为、所。②同类异词:其。 ③兼词:焉。 ④时间副词:既而⑤句首虚词:其。 ⑥句末虚词:乎、者、也。 ⑦关联虚词: 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 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就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的释义。 【考题统计】 年份 考查的虚词 年份 考查的虚词 2003年全国卷 为、焉、以、因 2005年(山东卷) 以、其、乃、与 2004年(全国卷Ⅰ) 遂、因、以、而 2005年(广东卷) 与、且、以、而 2004年(全国卷Ⅱ) 而、因、为、以 2005年(浙江卷) 则、以、且、之 2004年(全国卷Ⅲ) 及、为、乃、之 2005年(湖北卷) 以、所、而、之 2004年(广东卷) 于、之、则、其 2005年(江西卷) 且、也、因、以 2005年(全国卷Ⅰ) 其、之、因、以 2005年(重庆卷) 以、其、与、而 2005年(全国卷Ⅲ) 之、焉、所、为 2005年(上海卷) 以 2005年(北京卷) 更、之、以、相 2005年(福建卷) 为、以、而、焉 A组【高考实战】(说明:为节省版面空间和课堂时间,避免理解上的障碍,只整理高考题中涉及的课本内容。望各位同学认真揣摩,把考点玩转、耍熟。) 1、(2005北京*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答案] A “又、另”的意思。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2、(2005山东*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答案] A介词,让。B解释为“那”。C “这样”。D介词,跟,同。 3、(2005浙江*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答案]A “则”表解释关系。 B表目的关系,“用来”意。C “且”“暂且”意。D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4、(2005江西*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 A 副词,“将要”,B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5、(2005全国2卷*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A他们的B的;句中助词。C于是D用。 6、(2005辽宁*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将以衅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jiubi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