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3章 荷载和地震作用 3.1 竖向荷载(简要介绍) 3.2 风荷载(重点) 3.3 地震作用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与多层建筑结构有所不同,高层建筑结构—— 1)竖向荷载效应远大于多层建筑结构; 2)水平荷载的影响显著增加,成为其设计的主要因素; 3)对高层建筑结构尚应考虑竖向地震的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1)竖向荷载:恒荷载、活荷载 2)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 3.1竖向荷载1.恒荷载2.活荷载:(1)楼面活载、(2)屋面活载、 (3)屋面雪荷载 (4)施工活荷载 施工活荷载一般取 1.0~1.5kN/m2。3.2 风荷载 对高层建筑,一方面风使建筑物受到一个基本上比较稳定 的风压,另一方面风又使建筑物产生风力振动。(静力+动力)3.2.1 风荷载标准值 主体结构计算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 风荷载作用面积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 1、基本风压 我国《荷载规范》规定,基本风压系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 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50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v0 (m/s)为标准,按风速确定的风压值,但不得小于0.3kN/m2。 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取100年。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速大小与高度有关,一般近地面处的风速较小,愈向上风速逐步加 大。当达到一定高度时(300~500m),风速不受地表影响,达到所谓梯度风。 且风速的变化还与地面粗糙程度有关。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某类地表上某空高度处的风压与基本风压 的比值,该系数取决于地面粗糙程度指数。现行规范将地面粗糙程度 分为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稀疏的乡镇、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3、风荷载体型系数(1)风压分布系数反映了风压与体型的关系。(2)定义: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所引起 的压力(吸力)与原始风速算得的理论风压的比值。表示建筑物 表面在稳定风压下的静态压力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 与尺度有关。(3)计算:在计算风对建筑物的整体作用时,只需按各表面 的平均风压计算,即采用各个表面的平均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 (4)风荷载体型系数的确定:根据设计经验和风洞试验 4、风振系数 (1)风速特点: 风速的变化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长周期的成分,其值一般 在10min以上;另一种是短周期成分,一般只有几秒左右。因此, 为便于分析,通常把实际风分解为平均风(稳定风)和脉动风两 部分。稳定风周期长,对结构影响小;脉动风周期短,对结构影 响大。(2)风的动力效应:对高度较大、刚度较小的高层建筑,脉动 风压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动力效应,设计中必须考虑,目前采用加 大风荷载的办法来考虑这个动力效应,即对风压值乘以风振系数。 《高规》规定:对基本自振周期 T 1大于0.25s的结构,以及高度 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脉动风压对结构产 生的风振影响。 3.2.2 总风荷载 总风荷载为建筑物各表面上承受风力的合力,是沿建筑物 高度变化的线荷载。通常按x、y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别计算 总风荷载。 z高度处的总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3.3 地震作用 3.3.1 计算原则 1、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破坏后 产生的经济损失、政治和社会影响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分为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1)甲类建筑:特别重要的建筑。严重后果和经济损失重 大失;目前国内尚无按甲类设计的高层建筑; (2)乙类建筑:指重要的建筑。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 尽快恢复、人员大量集中公共建筑或其他重要建筑,如国家 级、省级的广播电视中心、通讯枢纽、大型医院等; (3)丙类建筑:除上述以外的一般高层民用建筑。 2、设防烈度 (1)甲类建筑应专门研究,按照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 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2)乙、丙类建筑应按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且6度抗震设防时也 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地震作用计算原则 (1)一般应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 力构件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 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 向地震作用; (4)9度抗震设计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4、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宜采用振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P182) .docx
- 电机拖动应用技术第2章知识点回顾总结.docx VIP
- 蓝光BL及BL培训总汇讲解.ppt VIP
- Q SY 17816-2021 泡沫驱用起泡剂技术规范.pdf VIP
- SL∕T 619-2021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
- 蓝光BL及BL培训总汇演示文稿.ppt VIP
-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ptx VIP
- 巨人通力GPS53K(SIEI)-YH_电气原理图纸G3001007(B)N-2020-12.pdf
- 第1单元第5课《图片的局部处理》课件【滇人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pptx VIP
- 《物业服务模式》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