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崔荣德:一个乡村教师的诗意抗争
他把半生青春燃烧,用希望之火点亮乡村教育事业。
他在工作之余坚持文学梦想,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
他用青春播撒爱,用爱收获文学。
47岁的崔荣德是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中心校的一名教师,在一天的忙碌后,他总喜欢坐在学校边的榕树下,望着天空中的晚霞。夕阳的余晖落在他的脸上,背影显得有点微弯。
就是这样一名乡村教师,2011年入围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前100名,并经《光明日报》报道后,引起不小的轰动;2014年,他用13年时间撰写的作文教学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获得全国教育类金奖。2015年被评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他迄今在《人民画报》《星星诗刊》等全国数十家公开报刊发表文艺作品600余件,出版诗集三部。2015年6月27日,中国萧军研究会、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等单位在北京为其举办了崔荣德诗集《低处的树说》作品研讨会。
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却是他像大树一般扎根乡村教育、坎坷而传奇的人生历程――高考落榜、创办学校不顺、家庭破碎、多次受伤……他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却把苦难凝结成诗,用爱心与诗意,点亮了乡村教育事业的一缕曙光。
创办私学
只为乡村孩子奉献一点力量
20世纪80年代,酉阳县小河乡没有乡中学,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要去双河区中学上学,但这所学校同时要接收7个乡考上中学的学生,根本容纳不了。小河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读到初中,便会流落社会。
1987年,高考落榜后的崔荣德看到这种情况,便联系了两名同学,商量能否跟教育管理部门申请,由他们来创办一所私立初中,缓解孩子们的入学难题。在那个年代创办学校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但崔荣德敢想敢做,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小河乡私立中学就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
第一学期,学校因为没有名气,家长不放心送孩子过来,只招到了十多名学生。两位合伙人有点沮丧,崔荣德却没有气馁,他笑着说:“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要把他教好,让他成为我们的典型和口碑嘛!”
学校的条件很简陋,他很早就起来挑水,学生到齐之后开始上课,中午的时候为学生做饭。因为山路不好走,放学后他还要送学生回家,回到宿舍后就开始修改作业,最后还认认真真地备好第二天要讲的课。
有时候所有的工作做完了,他就趴在书桌上睡着了,起来后腰酸背疼。
课余的时候有学生问他:“崔老师,您天天都这么忙,不觉得累吗?”
他说:“累啊,恨不得你们来当老师我来当学生。”
学生被他逗乐了,说:“看您这样子,我以后都不敢当老师了。”
崔荣德笑了笑说:“当老师虽然累,但是很充实,长大点你们就会明白了,充实使人快乐。”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崔荣德组建了“红土地”校园文学社,主编《红土地》校报。同年9月,他在河南《淇鹤文艺》发表了处女诗作《献给阿拉伯的诗行》。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学期后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们也都夸学校的老师认真负责;第二学期,学生人数增长到五十多人,随后人数越来越多,达到两百多人。
小河乡私立中学创办三年后,学生数量已初具规模,当地教委将其合并入双河区中学。崔荣德的使命完成,去双河区农职业中学代课,他的两名同学继续留在中学任教。
然而,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校,崔荣德心里多少有些失落。1993年暑假,热爱诗歌的他在广东一所大学图书馆当临时管理员,学校决定破格跟他签订聘用合同,待遇为每月1200元,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薪资。恰好在此时,家乡的学校再次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去当代课老师,每月报酬为120元。
那一夜,崔荣德彻夜难眠,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他脑海里一幕幕闪现。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后,25岁的崔荣德最终决定回乡继续当老师,“只是为了多为家乡的孩子奉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命运多舛
却能诗意地抗争
当时他的妻子非常不理解,和他大吵了一架:“一千二的工作你不去做,非要留在农村当个穷老师,你脑壳有病吗?”
崔荣德给妻子解释了半天,妻子却更加恼火。她想了各种办法威逼利诱,还唆使崔荣德的弟弟去学校闹事。但崔荣德没有被这些阵势吓住。妻子觉得崔荣德是木头脑袋不开窍,一气之下跟他离了婚,抛弃了两岁的女儿远走他乡。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在经历短暂的苦痛后,他继续努力地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行走,沉稳而坚定。
2000年,崔荣德的第二任妻子陈华珍来到了他的身边。她觉得崔荣德善良又有责任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同一年,陈华珍生下女儿后,因多发性大脑神经硬化导致高位瘫痪,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命运再一次把苦难的石头压在崔荣德身上。
那段时期是崔荣德人生的最低谷,白天要上课,回到家要照顾刚出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