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門聚落的探討
韋煙灶2010/12/04
一、清代及其以前金門行政區歸屬與聚落位階
1.歷代行政區劃的嬗遞
金門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等別稱,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洪武年間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又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名之為「金門」。
唐代陳淵率眾入島墾牧,北宋神宗熙豐年間(1068-1085)納金門入版圖,顯示金門已經有常住的居民,但在金門世居宗族中最早入墾者均在南宋以後;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據聞朱熹曾到金門講學(浯江書院);明末魯王、鄭成功以金、廈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金門自古屬福建同安縣所轄,乾隆40年(1775)清廷以金、廈為海防及貿易重地之故,合廈門、馬巷與金門等三地設馬巷廳,民國元年廢馬巷廳(設思明縣),民國4年始創縣治。
圖1、清代閩南及粵東的行政區劃圖
2.軍事編製
明洪武年間金門置守禦千戶所(為中左所),簡稱金門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清代在金門設金門鎮,「鎮」之意,同於現代的「軍區」,由總兵(官)統轄,常冠以當地名稱如「金門鎮總兵(官)」。
清代在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區建制分為府級(府、直隸州及直隸廳三種)及縣級(縣、散州及散廳三種)兩級。府、縣是一般行政區,州與廳則是特別行政區。直隸州的設制通常是因地理位置重要特殊,但面積或人口規格較小,缺乏設府的格局,而獨立設制(如福建的永春州、龍巖州;東臺灣之臺東州);散州是因地大而事繁而設,而其規格只相當一個縣級大小而受府管轄(如粵東之連平州)。
州與廳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往往是任務性編組,而非常設性地方行政區劃,直隸廳可視為預備府的性質,清代通常在新開發地區先設直隸廳(如四川省西部),作設府的準備;散廳設制的情況與直隸廳同,受府、直隸州管轄,而其規格較小,或為預備縣的性質(如臺灣之淡水廳),或因地理位置重要特殊而設(如金、廈、馬巷自同安縣獨立,另設「馬巷廳」)。廳之初設,通常是以府、州派遣單位的「分防廳」形式出現,以「管事」為主;當其漸漸被賦予民政、稅賦、刑名等權力,即轉化成常設廳(半正式行政區);在設「廳」一段時間後,理論上會改制成府、州、縣等正式的地方行政區,但是淡水廳卻一直維持半正式行政區的態勢。
明代的兵制稱為衛所兵制。衛和所大多設在軍事要衝,區內的人民稱為軍戶,受衛和所管轄,軍戶為世襲且有當兵的義務(父親當兵,兒子中必須有一人繼承父業從軍),平時農耕、練武,有戰事時,則由朝廷遣調出兵。衛所的組織是衛之下設有五個千戶所,千戶所的下面設有十個百戶所。在衛以上,每省設有都指揮使司,全國的衛所軍隊都屬於中央的大都督府。在行政位階上衛相當於府級,千戶所相當於縣級。
明、清時期縣的首長為知縣,其主要左貳官有「縣丞」(等同於副知縣)與「巡檢」(等同於現今之縣警察局長),除了縣城駐紮一位巡檢外,巡檢被派駐在新開發或遠離行政中心但地位重要的地區,稱為「分防縣丞」與「分防巡檢」。金門舊屬同安縣或馬巷廳,但孤懸海上,又為海防要地,故設一位縣丞與多位巡檢駐紮。
3.縣級以下行政區及聚落地名的層級
明、清兩朝層級最低的地方官府駐地為縣(廳、州)衙,以及分駐在縣(廳、州)治之外的山、海防要地及通衢大鎮的縣丞或巡檢衙門。在這些官衙之下則為鄉紳與宗族的自治單位,是縣級以下的非正式行政區,這些非正式行政區在各地的稱呼並不統一,如在臺灣的非正式地方行政區中,位階最高者,在嘉義以北,稱為堡(或保)、以南稱為里、坊(臺灣城內);澎湖稱為澳;花東地區稱為鄉,堡、里(坊)、澳、鄉之下為庄,商業活絡之處稱為街;庄之下的自然村稱為土名。
閩南地區縣級之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系統中,位階最高者大抵稱為里、坊(大都市城內之地設置),里下稱為都或圖(都、圖是稅役徵集的單位所衍化,如金門本島設立4都,統領9圖),都、圖之下為鄉、約或總。如金門過去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翔風(翔鳳)里,地分十五、十六、十七(本島東北部)、十八(本島東南部)、十九(本島西南部)、二十(本島西北部)等都。「保」起自保甲制度所衍化,十五都指大嶝保(大嶝島,屬中國廈門市)、十六都指小嶝保(小嶝島,屬中國廈門市)、二十都指烈嶼保、其餘各都在金門本島。可見都與保是相似行政位階,但不同功能的稱呼。烈嶼保轄33鄉,鄉的位階不似現今的鄉、鎮級行政區,反而有些像是行政村或自然村(閩南及粵東各縣的「鄉」,比較近似行政村層級,金門則傾向於近似自然村層級)。鄉、總之下為社,頗似自然村。自然村下的角頭層級為「甲」(衍自10戶為一甲的保甲編制)。
二、聚落類型
1.聚落區位描述
1.1地點(site)
地點在地理學上是指聚落本身內部環境的優劣,如聚落的自然環境基礎(如氣候、地形、地質、水文、土性等)、安全性(如天然災害、治安情況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