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概况中日文化交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文化概况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 2、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 中:隋唐时期 日: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 (1)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中日文化交流 (2)白江口战役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斗争必然影响到日本的外交政策。百济是日本的关系国,一旦破灭对日本不利。百济向日本乞援,日本既感受唐与新罗联军的威胁,仍决定派军到朝鲜半岛救百济。于是形成高句丽、百济、日本的联合,对抗唐与新罗盟军的局面,而暴发了白江口的海战。公元663年,日军派遣二万七千人,攻击新罗。同年8月,日唐两军在白江口相遇,展开激烈的大战,日本大败,退出了朝鲜半岛。白江口战役日本惨败,大出日本统治者的意料,使之深刻体会到要发展其政治、文化与经济,唯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吸取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这引起日本外交方针的一大改变,这也是后来开启奈良时代日本对中关系新纪元的主要因素。 中日文化交流 3、公元十世纪至十四世纪 中:五代宋元时期 日: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其中无准师范成为宋代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人物。 中日文化交流 4、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初 中:明清时期 日: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如明代的勘合贸易、清代的信牌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这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中日文化交流例如,日本的雪舟和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人物。他1420年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12岁入寺为僧,绘画天分极高,在京都相国寺学习禅宗,又学习绘画。他十分向往来中国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在48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在从中国唐代开始的一千多年中,中、日文化交流以日本吸取中国文化为主。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政权,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地强盛起来,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中国有识之士的注意,更多的知识分子要了解日本,借鉴日本的成就,吸取日本的文化,向日本学习。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 1、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朝晁衡。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生于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