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重回牛津大学做报告的感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5月2日中午开车回到牛津大学做讲座。本来想一个小时做完,没想到讲了90分钟,大家还提出无数问题,再加了一个小时。最后,几位同学们请我吃饭,到了近半夜。回到诺丁汉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我讲的是经济学,而下面的听众却什么专业都有。想让大家对经济学感兴趣,对我来说是一种有趣的考验。 牛津大学学联会 在牛津大学求学的中国学子803人。应该说,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姣姣者。我看到在国内刚大学毕业,就在这里直接读博士的小姑娘。也看到有些学生直接从英国的重点中学,升入大学学习。还有一位博士生,是来自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的学生。 24年前,我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现在在诺丁汉的10位华人教授中,有6 位曾经在牛津工作和学习过。 国内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和官员也曾经在牛津读过书,包括张维迎,余永定,华生,郭树清,等。 通过老一代人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前来听我做讲座的许多学生,也许10年,或者20年以后,就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教授,政府高级官员,或是富有的商人。 参加组织讲座系列的同学都是一些志愿者,她(他)都刚20岁出头。不仅组织的井井有条,而且,真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少数前来做讲座的人当中,有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北大教授贺卫方和陈有茜等。 我想,他们都大老远从中国跑来这里做报告,我从诺丁汉跑到牛津,虽然花了一天时间,也是应该的,尤其是,我对牛津的感情,还非常深。 学联会给我的感谢信 照道理,去牛津做场报告,不值得专门写一个博文。数天前,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双料外籍院士,更值得大家探讨。还有,大家对赵红霞被关押,也是中国日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相比之下,我的报告应该是不值得一提的。 可是,当我今天看到牛津学联的常务副主席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时,我深有感触,因而发表此文。 英国的学术氛围 我想通过这个博文强调下面两点。 首先,学生们自发邀请不同的人来做讲座,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义务的,外面请来的教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讲座,也是义务的。 而为什么他们都愿意做这种义务的工作呢?对学生来讲,他们想学到知识,也想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对老师来讲,能够影响这么多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责任。 其次,报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听众是多学科的。所有的报告人,都由组织人挑选。如果报告内容不好,听众不满意,组织者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很难继续下去。对做讲座的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内容,或讲的不好,自己的名声就要受到不好的影响。而如果讲好了,不仅能够传播知识,更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所以,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做讲座的人, 都不是为了金钱的利益,而是为了名声,为了一种社会责任。 大家有了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学术研究,就更加有意义。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问题很多,老师你认为我们毕业以后回国奋斗好,还是留在外面好?’ 我说,‘如果我不考虑你个人的利益,而只是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我认为回去比较好。如果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留在国外好。我自己一直想回国,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国,更多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我在国内一直无法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当然,我在英国,相信也能做许多对中国有益的事情。’ 附件:牛津大学学联给姚树洁教授的感谢信(作者:牛津大学学联常务副主席,葛诚) 姚树洁教授您好, 5月2日于牛津匆匆一晤,认真聆听了您精彩的学术演讲,当即存念想要提笔向您 致谢。后来因为要安排新华社的记者入驻牛津,因此,邮件的撰写也就受了些耽 搁。刚刚过去的几个小时里也再仔细想了想,当初脑中涌现出的一些想法和情绪倒 是慢慢褪去了,或许也过滤了冲动之余的某些表面印象。 ????首先,从您的讲座中不难体认到一份源自东方的“士者情怀”,一种将“大儒经 济小儒诗”静守在内心深处的情怀。怀揣如此情怀的士者每每回顾历史与现实文 化,审视自己,感受到精神深切的困顿之时,依旧不愿放弃自身执著追求的目标, 不甘被人生的坎坷、诸多磨难的绝望所左右,明知与世龃龉、空余其志,仍百折 不回。当然,透过和一些前辈们的笔墨交流,也大致能对士者的不易与艰辛体认一 二。成为士者往往需要经历一些人世沉浮,体味怀才不遇、人生百态,我所熟悉的 前辈们,如韦钰老师等长辈最终选择了疏狂相济,因为于他们而言,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另一些如饶子和老师、陈骏老师等长辈们则因为那份不再喧闹的人生 最终被迫地选择了一种高贵的孤独,不受诱惑、摆布,不受羁绊、驱逐,而这黑甜 之乡,究竟是醒是幻?恐怕除了亲身经历者自身外,谁也无法一言以蔽之......但, 至少我可以说,您的这场牛津学术讲座的字里行间里弥漫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正是我们毅然决定邀请您“回家”做学术演讲的初衷。而基于这样的初衷, 此次学术活动从最初的筹划、到后期的组织历时五个半月

文档评论(0)

isNbOAcyx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