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意。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三动词,到。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辍耕之陇上。③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2、【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泉香而酒冽。③溪深而鱼肥。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①学而时习之。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太守归而禽鸟乐。③游人去而禽鸟乐。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⑤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可是”。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学而不思则罔。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