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生命书写为民篇章
李元龙是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原党支部书记。1999年3月任职以来,他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使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为民篇章!
艰苦创业 带民致富
1999年3月,李元龙服从组织安排,离开镇工业公司经理岗位,挑起了长庄村支部书记的重担。2001年3月,长庄村与大泉村合并,他担任了合并后的大泉村党支部书记。长庄村是一个穷村,长庄村与大泉村合并后组建成的大泉村仍然是一个穷村。怎样找到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尽快改变大泉村的落后面貌,成为李元龙日思夜想的问题。
李元龙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就是从群众迫切盼望的修路、建水坝开始。在他当村支书的4年多时间里,他领着全村人新建了一条10里长的水泥路,贯穿大泉村南北;把10里多长的网状羊肠小道改造成了石子路,连接全村的10个生产组;在最缺水的陈营组建起了蓄水塘坝,从此解决了100多户农民用水难的问题;他又筹资3.5万元翻建了长庄电灌站,一次可以灌溉850亩农田。
路通了,水有了,脱贫致富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李元龙和村支部一班人根据大泉村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办工业,搞经营,还要在“农”字头上做文章的思路。首先大打低产田改造的攻坚战。李元龙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讲改造低产田的好处,取得村民们的支持和配合,经过3个多月的会战,使1600亩高低不平的“油条沟”、“烧饼田”改造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配套”的良田。
为了切实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李元龙走出了搞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的第三步棋。原先该村农民一家人守着几亩地种粮食,一年忙到头,有饭吃,没钱花;有人外出打工,田又抛荒了,农业税费收不上来。于是,李元龙发动农民外出务工,搞土地流转,每人留5分粮田,其余的土地流转出去种经济作物,农业税费由经营者承担。农民甩掉税费“包袱”,腾出手来外出打工挣钱。土地流转后,有800亩土地引来上海一企业投资栽种了意杨树,还有的承包给大户种西瓜,村集体当年就收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在李元龙的带领下,房前屋后都种上意杨。如今大泉村已种上了2000多亩意杨,这2000多亩意杨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在任村支书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他带着群众修路、改田、种树,并先后兴办村办企业3个,修建电灌站2座,偿还村级债务23万元,此外还千方百计输送了950名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农民人均收入从2200元上升到4200元。
心系群众 为民解忧
李元龙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他跑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对群众总是嘘寒问暖,谁家有困难,他都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对村民比家里人还亲。
有一位老农3年前和另外几户村民共用一头耕牛,生产很不方便,想自己买头耕牛,可家里穷得丁当响,想借又没人肯借。李元龙上门看望时知道了这件事,二话没说,帮他到信用社贷了1000元款买了头小牛。他还不起利息,也是李元龙帮着垫的。3年过去了,李元龙从未催要过。
有一个村民家借钱买了辆拖拉机,因丈夫生病,家庭负担重,一直没钱还债,债主要把拖拉机开走,正好被李元龙碰上。他对债主说:“你们把拖拉机留下,明天一早你们到我家拿钱,我先替他家还上。”后来这家还钱时才知道,李元龙为她垫的那1000块钱,是李元龙从朋友那里刚刚借来准备给孩子交学费的钱!
有兄妹俩是孤儿。为了安排好兄妹俩的生活,李元龙不知跑了多少趟。他帮兄妹俩申请了“小五保”,随后,把大一点的男孩送去当了兵,小一点的女孩安排在泉水中心小学读书,还帮她申请免掉了全部学杂费。逢年过节,总是主动关心他俩的生活。
像这样的好事,李元龙还做了很多很多。李元龙常说:“自己碗里有饭吃,就要想到群众的碗里。”
李元龙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真心去对待每一位群众,去温暖大泉村的父老乡亲,他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对农民的关怀,通过点滴小事,渗透到群众的心里。
依靠群众 忘我工作
李元龙同志为民,为得尽心;爱民,爱得执著。参加工作28年,他变动过十多个岗位,工业滤布可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刻苦工作,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在一个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