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全球构造学说要点 一、岩石圈: 1、概念 概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指的是地球的石质外壳,现代岩石圈的概念与板块构造相联系。 一般理解:地球表层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地球的岩石圈。厚50~200km。 对岩石圈含义的四种不同理解 力学的岩石圈 弹性或绕曲的岩石圈,相对刚性,可以在塑性的软流圈上发生漂移。 热学的岩石圈 支撑一个热传导梯度的地球的冷的外层,计算厚度约100km 地震波的岩石圈 地震波的岩石圈 地震发生或人工爆炸时,能量就会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通过折射和反射先后到达地面接收点。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取决于地球介质的弹性和密度,接收点所获得的不同波速就反映了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和组成,这样就能确定地球内部的分层(壳、幔、核及岩石圈等)。当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发生突然变化时,地震波就表现出突变和不连续性,构成不连续面(震波间断)。 岩石圈底界就是一个地震波不连续面,其下波速降低——低速层,或者称之为软流圈。界面深度在年轻大洋下不到45km,大陆下约为150km。 岩石圈的速度结构 莫霍面 两种意义上的莫霍面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岩、中性高压麻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岩石学莫霍面与地震波速莫霍面两者可能不一致 软流圈: 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大陆区位于100~220km深处,厚度100~150km,密度小,大洋区位于50~400km深处,厚约350km。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并具有低阻、低Q值。地震波速下降0.2-0.3km/s,横波由4.6-4.7km/s下降到4.3-4.4km/s,纵波(Vp)由8.0~8.2下降到7.7~7.8 km/s。软流圈的低速、低阻和低Q值倾向于认为是由于角闪石、斜长石和透辉石等低熔点矿物的存在,在软流圈的温压条件下导致局部熔融而成。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宽度、造山带高度、沉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的力学结构 Ranalli和Murphy(1987)建立的七种岩石圈流变学力学强度模型 模式a: 40km的石英—花岗质地壳——前寒武地盾区,如加拿大地盾(1)上地壳(20-25km以内)——脆性(2)下地壳(25-40km)——塑性(3)上地幔上部(40-80km)——脆性(4)上地幔下部——强度逐渐减小 模式b: 40km厚的地壳,但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地壳;下地壳为中基性——部分前寒武地盾区整个地壳和上地幔均为脆性,仅在上地壳和下地壳底部存在薄的塑性层。 模式c: 60km的石英—花岗质地壳——中新生代大陆对接带与模式a类似,但因地壳厚度大,其塑性的下地壳厚度大,且强度很低 模式d: 60km厚的地壳,但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下地壳为中基性——造山带区与模式b不同的是,由于地壳厚度的加大,在20-30km处和40-60km处各存在一个塑性变形带,分隔三个脆性层。 模式e: 30km厚的地壳,均由石英-花岗质组成脆性层10-15km厚,其它部分以塑性变形为主,但在莫霍面附近蠕变强度有一个突然变化。可能的构造区——大陆伸展构造区、板内或板间走滑构造带。 模式f: 30km的地壳厚度。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下地壳为中基性。10-15km有一个塑性层,分隔上地壳和下地壳内部的脆性层。莫霍面附近也存在蠕变强度突变带。 模式g: 地壳很薄,约10km,由基性岩组成。——大洋岩石圈40km以上岩石圈为脆性层。 岩石圈的温度结构 壳幔的温度状态主要是通过热流量获得的。热流是地表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由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