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师说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鹤发银丝映日月, 丹心热血沃新花。 导入新课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的一生,永远都离不开老师。古往今来,自圣人孔子······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之 1、代词: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助词: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音节助词,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之”的另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作代词 A、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B、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C、作定语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 A、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其可怪也欲(多么) (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情在三尺讲台外, 志在一支粉笔中。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 ?? ? 程门立雪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杨时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 杨时——北宋理学家和政治家。师承于程颢、程颐。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贡结庐守墓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作者:韩愈 师说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师 说 韩愈 ?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虽孤贫却刻苦好学。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