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复习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2014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docVIP

(同步复习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2014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经济2013新题赏析 题1: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题2: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租佃关系的出现 C.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题3: 《宋书·周朗传》载:“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亦患其难也。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中度者坐之。”解读材料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 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 题4: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题5: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题6: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题7: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题8: 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该材料反映了(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准买卖。桑田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限异州他郡,惟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关系?将材料二、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平均? (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uu811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