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宁化客家文化中的畲风元素摘 要:宁化在客家人的迁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对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受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影响,宁化客家文化在保留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蕴含了鲜明畲风色彩。关键词:宁化;客家文化;畲风;元素;原因;融合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01-02宁化,古称黄连峒。位于闽西,武夷山东麓,与赣南相接。在客家先民尚未来到宁化时,这片土地是畲、瑶等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域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至南宋,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不断南迁,陆续来到宁化。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彼此间不断交流、碰撞、融合,使宁化客家文化在保留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本文就畲风元素在宁化客家文化中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一、畲风元素在宁化客家文化中的表现(一)畲族风格的建筑大量存在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客家建筑时,认为客家人到达南方后,主要保留了中原士大夫庭院式的建筑风格,这一点,笔者并不否认。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多地少矛盾的凸显,民族的交流,畲族的建筑方式和习俗也影响着客家人。在宁化的农村地区,并不富裕的客家人学习畲族人的建房方式和建房习俗。他们在盖房时也是先立柱上梁,搭好架子,然后盖瓦,最后筑墙。而且盖房时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农闲时多干,农忙时少干,在盖房期间亲朋好友互相出工出力、互相帮助。并且他们和畲族人一样,把这种房子自称为“寮”。这种类似畲族建筑风格的木结构泥墙瓦房,在二十年前的宁化农村还大量存在。(二)深受畲族影响的饮食习俗客家人到达宁化后,虽然也把中原的饮食习俗带来,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客家人不得不向畲族人学习,改变原有饮食习俗,逐渐形成了以南方习俗为主的饮食习惯。宁化客家人在制作米饭中最常用的是笊饭,制作方法和炊具都融入了畲族的习俗。客家先民在中原以面食为主,擅长做“包子”和“水饺”。到南方后,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于是,他们将芋子蒸熟后打烂,和上地瓜粉,搓成团,取一小块捏成薄皮,包入馅,做成“烧卖”或“芋饺”。从形状上来看似乎还保留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但从食材上来看,已经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正如谢重光教授在《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中讲道,“在饮食习惯方面,客家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绿荷包饭’‘竹筒饭’,也应是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土著民那儿学来的”。受畲民影响,到达宁化的客家人慢慢改变了原来北方人爱喝高度白酒的习惯,渐渐地喜欢喝糯米酿造的米酒。于是,客家人便从畲民身上学到了酿造米酒的技术,并把这种方式酿制出来的酒叫作“酒酿”。据王增能先生在《客家饮食文化》说道“据说客家人用酒饼源于畲族”。喜食野味和河鲜,汀州八干之一的宁化老鼠干,它是一道用田鼠、山鼠制成的一道风味菜,宁化人特别爱吃,它不仅味美,而且有药用价值。此俗与畲族人有关,正如吴永章教授讲道:“瑶畲喜食鼠之俗至今不衰。笔者曾多次入瑶山访问,每次瑶人家庭盛宴都以老鼠干作为待客必不可少的住肴,其食鼠法与客家人几乎完全相同。故我们判定:客家人的食鼠习惯与方法,系直接从畲瑶传入。”宁化人最喜欢的河鲜就是“生鱼片”,这道菜是宁化传统大菜,它是客家人和当地土著居民在饮食方面融合的产物,是客家人接受土著人“茹毛饮血”饮食习俗的表现之一。(三)有浓郁畲风色彩的服饰客家先民到达宁化后,由于宁化的气候条件与地理条件与中原迥异,原来宽大肥博的服饰不能适应劳作,这样,客家先民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服饰习惯,向畲民学习,因此客家人在服饰方面有着浓郁的畲风色彩。过去宁化客家男子在结婚和祭祖时要穿礼服,在形式上与畲族男子的服饰极为相似,这一习俗在宁化的安乐、曹坊、治平等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女子在服饰方面则更多地吸收了畲族的习俗。“掩腹”是宁化客家妇女喜爱穿的一种服饰,它一般是用蓝色或黑色棉布做成,上端用彩色的衣线绣成精美的图案。这与畲族妇女的“合手巾”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色彩以及刺绣技术方面极其相似,充分证明了客家女子的服饰受畲风影响很大。在头饰方面,宁化妇女一般是梳“船子髻”,并在髻上插上三把刀型的银钗。这与畲族妇女的鸡冠形发髻和“三把刀”的习俗十分相似。在缠足方面,客家妇女逐渐不缠足也是受到畲民的影响。除此以外,客家人的服饰受到畲风影响的方面还很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四)有畲风痕迹的婚丧节庆宁化客家人在婚丧节庆方面主要是遵循中原习俗,但是在长期的汉畲交流往来中,都彼此受到对方习俗的影响。收继婚就是收继别人妻子为室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对汉族而言,是不鼓励收继婚的。自儒学兴起后,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乱伦。特别在明、清时期,用严格的法律规定,禁止收继婚。但在宁化地区仍出现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