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中质量较高、较著名的有宋·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元·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等。 朱氏的《四书集注》影响最大,它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曾统治中国经学界近七百年。 义疏方面,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和孙奭的《孟子注疏》较有影响,均编入《十三经注疏》。 清代继承、发扬了汉代朴学传统,是我国文字训诂学的黄金时代,在整理、注释古籍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考订、注释古书中的词义,许多学者都把文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将语言文字学、考据学与经学、史学密切结合,考文字,正音读,求确诂。 几乎每一部重要的典籍清代学者都作了新的注释,从经、史到子、集,其注释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都是前无古人的。 以经部为例,清代的注释和有关重要专著,大都辑录在阮元编辑的《皇清经解》和王先谦所编的《皇清经解续编》两部丛书中。前者共收录著作一百七十三种,一千四百卷;后者共收录二百零七种,一千四百三十卷。 中华书局所编的《四部备要》中的“清十三经注疏”,可作为这类著述的代表。这十三部书是从若干种同类著述中挑选出的,此如《诗经》,清代学者专门研究和注释的著作便有三百六十余种,编入“清十三经注疏”的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仅为其中质量最优者。至于史、子、集三部古籍,清代的注解也不可胜数。 古书注释的内容 古书的注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前者是指对字词句及篇章文意等内容的注解,后者主要指对名物制度、成语典故等内容的诠释。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主要包括解字词和释文句两方面内容。 1. 解字词 解词包括注音、释义、破读、文字校勘等四方面内容。 (1)注音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针”、“从”的注音释用反切方法。 “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áng,不读xí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针其廉反”,说明“针”在这里读作qián。“徐又音针”,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针”还读作zhēn。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 (2)释义 解释词义,是古注最基本的任务。古注释义常用“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者也”、“某,某”等格式表示。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集解:“格者,正也。”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直,輮使 之然也。”杨注:“輮,屈;槁,枯暴,干;挺,直也。” (3)破读 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念孙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注解词的内容之一。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4)文字校勘 古书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历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多人的抄刻。在翻刻和传抄过程中,难免会有衍文、脱文、讹字、倒字、异文等现象,不进行校勘,这些现象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因此校勘文字也是古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注校正衍文、脱文、讹字、倒字的用语分别是衍,脱(夺),当为(当作),倒文等,指出异文有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等用语。例如:《墨子·修身》:“是故置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闲诂:“俞云:者,衍字也。” 2. 释文句 解词的目的是为疏通文句,因此在解词的基础上,古注又进而对文句作说解。古注释文句,通常做的工作有:串讲句意,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章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等。 (1)串讲句意 《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赵注:“人常以有谬思过行,不得福,然后乃更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困瘁于心。衡,横也。横塞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