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的导引法浅析摘要:呕吐是一种常见病,其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诸病源候论》中分别采取正坐、仰卧及坐地三种不同的姿势导引行气而达到止呕的作用。这种导引方法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升降气机,达到和胃降逆之功,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关键词:呕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书中虽未涉及方药,但是证末多附导引法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有很强的操作性及实用性。呕吐作为常见病,其治则为和胃降逆,临床上多采取镇静药、止呕药进行治疗,但是是药三分毒,一些病因比较单纯的呕吐可以不用药物而采用导引这种绿色疗法。《诸病源候论》中云:呕吐者,皆有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鬲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指出呕吐症候是由脾胃虚弱兼受风邪和停饮所致。根据病因,巢元芳在书中提出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的治疗,并在养生方中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饮不消,或为反胃[1],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养生导引法。1正坐姿势导引行气《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巢元方认为肚腹感受寒冷风邪,久宿气积,胃口寒冷,饮食减少,甚至呕吐不下等症,可以取正坐姿势导引行气。正坐[1](即席地而坐,臀放于脚踝,双手放在膝上,上身挺直,双目平视)两手背于背后,其中一手握住另一手的手腕,另一手的手掌心向下,支撑于席面之上,并且身体尽量保持后仰的姿势,使胸腹开展,同时运气,吸气时收缩腹壁,使腹壁产生紧张感,然后再慢慢呼气,使腹壁产生上下运动,如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状,各七次,然后再交换两手姿势,重复上述动作,最后恢复原位,静息收功。在行气时,要凝神净虑,呼吸吐纳,做到轻、匀、缓、长、深。以鼻纳气缓将清气传入体内,使其充满于腹中,下达丹田,并短暂闭气,将清气推至病所,排除邪积,而后将邪气缓缓呼出。正如《抱朴子内篇》云: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120,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在行气中要保持有节拍的呼吸。正坐而两手反向托席,几乎是把整个身体腾空,目的就是为了使运气更加畅通无阻。而运动的重点在于腹部的行气闭气,相当于现在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强化脏腑和经脉的功能[2],能纳清吐浊,扶正祛邪。而气沉丹田,丹田又为真气开合升降之枢纽,能温运阳气,助其升降;尤其是纳气填腹,则丹田气实;丹田气实,则真阳来复;真阳来复,则风冷自除[3]。因此,腹肚寒冷,食少吐逆等症,亦随之解除。久宿日积,已是有形之物,有形者,一般行气法不易去除。而腹式呼吸,可以推动膈肌的运动, 从而推动中宫斡旋中气,引导气机升降,并且通过意念导引加强丹田与中宫的联系,促进先后天的相互资助,从而达到强健脏腑,畅通气机之功,最后以意推之,随呼排出[4]。此法以弛张腹壁为主,重在行气于内,逼浊外出。2仰卧位姿势导引行气《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偃卧,展两胫、两手,左右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呕。巢元方认为治疗食后不适呕逆等症可采取仰卧姿势导引行气。正身仰卧,舒展两脚两手,使全身放松,而后抬起双足跟进行调息,以鼻纳气,如此连续七次。最后恢复仰卧,静息收工。此法中的调息行气为长引气,这是一种真人之息以踵的吐纳。胃中病,食苦呕,除了需要降胃止呕,也需要纳气归元[3]。而长引气即在以鼻纳气后,屏吸将气往下引至足跟,同时使清气充于腹中,归于丹田,而后再缓呼其气,而腹部诸多穴位均有止呕降逆的功效;纳气于足跟相当于纳气于肾,肾能推动和气化,调控各脏腑关窍以促使其如常,同时肾主纳气,则可纳气归元,加之腹部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又是引气归元的四个穴位[5],由此可见,长引气之法可以治疗呕吐之候。3坐于地上姿势导引行气《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曰: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抵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巢元方认为坐姿导引可以治愈肠胃气机阻隔,不能进食,吐逆等症。地上姿势有两种方式。①坐于地上,伸直两脚,用两只手尽量挽住两脚底,尽力拉12次。②两手交叉,兜住对侧的两脚底,待到两脚有痛感时松开。再俯身低头抵在膝上,此时要尽量使身体前屈,然后缓仰至极,配合调息,尽力做12次。最后平坐,静息收功。第一种方法见于《太清导引养生经》,强调的是腹部的张弛;而第二种方法是巢氏在实践中总结后补充的,强调的是腹部的俯仰。一张一弛,一俯一仰,使身体达到伸展的极限,舒展筋骨,更有利于气机的升降。加之肢体的运动,对斡旋脾肾阳气也有很大的作用[3]。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旺则脾旺,脾阳旺盛则有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