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叙事文体的构成要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教:叙事文体的构成要素收稿日期:2014-04-22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与宗教研究(JA13457S)作者简介:林瑞艳(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摘要:张承志的《心灵史》以“非小说”的姿态,融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显示出区别于一般小说的文体特点。《心灵史》的文本构成,历史是其骨骼,张承志深入西北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了多种历史资料,使《心灵史》达到“信史”的效果;文学是其血肉,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张承志饱含着对哲合忍耶的深情,向读者讲述了他炽热的宗教情感;宗教是《心灵史》的灵魂,正是为了确认哲合忍耶的信仰合理性,张承志调动了众多史料,并以文学手法加以铺陈,在最大限度上宣扬了哲合忍耶的教义。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张承志的写作难免流露出宣传教义的可疑,但也蕴含了文本创新与精神上扬的巨大空间。关键词:张承志;《心灵史》;叙事文体;宗教;构成要素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1-0087-05在当代文坛上,张承志以其独特的姿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位“草原义子”、“回民长子”背叛传统文化体制,实现了对本族伊斯兰教义的皈依,并用毅然辞去一切公职、流浪于北方大地上的行为诠释了他的决绝态度。1991年《心灵史》出版,更意味着这一宗教壮举的公开化,“这部书是我文学的最高峰”[1]11,而《心灵史》也确实因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面目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坛的热点。《心灵史》的文体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它既没有传统小说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也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甚至篇章当中的主要情节构成均是由历史文献而来,却又处处浓情铺垫,用饱含激情的文字高声唱念“哲合忍耶”,体现出“美则生,失美则死”[2]15的壮烈。因此,《心灵史》是否是小说一时也成为争议焦点,因为它比很多历史考据更令人确信,但我们又分明看到作者以文学的力量来充分掩护哲合忍耶。它的文体构造无疑溢出了传统小说的理论视野,“融历史、宗教、文学于一炉,创造了一种适合表达历史上哲合忍耶民众心灵的文学叙事方法”[3]。一、历 史小说文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虚构,《心灵史》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写作该小说之前,张承志深入大西北,做了整整六年的调查考证工作。“悄无声息的大规模调查开始了,近一百六十份家史和宗教资料送到了我手中。一切秘密向我洞开,无数村庄等着我去居住。清真寺里的学生(满拉)争当我的秘书,撇下年轻的妻子陪着我寻觅古迹。”[1]8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张承志,对于艰苦调查得到的史料的运用显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张承志在文本中运用的史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合忍耶教内民众所作,比如《热什哈尔》、《兰州传》、《曼纳给布》等;还有一类为清政府的官方文献,如《平回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等。文本中大段大段历史原资料的引用,让人产生阅读史学著作的幻觉:所有苏四十三首级现已装盛木桶,并奉到告示颁发各省,每处悬示数日,俾回民共知儆戒。(《心灵史》第58页)不出毛拉所料,在房子动工的哺乳时分,灵州公家派人来抓毛拉了。捕得迅疾,使他连告别都来不及。(《心灵史》第112页)这样的文字,要不诘曲聱牙,使用公式化语言;要不过于口语,鉴于资料的原生状态无法进行适当的修饰和删改。在文献资料的援引外,张承志在文本中还力求做到言必有据,对于同一个场景,反复征引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说明。如《第一门:红色绿旗》中《圣战的定义》里,为了说明马明心被捕之后教众攻城救人时的情形,就援引了《曼纳给布》、《哲罕仁耶道统》、《道光皋兰县志》、《钦定兰州纪略》几种材料来反复阐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真相。在考证张家川地区哲合忍耶老百姓流传的关于道祖马明心尸体去向的说法时,也一一引述了苏曼尔、毡爷、无名氏汉文本的三种说法,并以《钦定兰州纪略》卷十三阿桂、李侍尧的奏折作为对照。当双方资料所阐述的内容出现冲突时,张承志又不惜以史学考据的方式进行学术式的探讨。这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对于官方《钦定石峰堡纪略》的反驳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十五日,盐溶、靖远一代发生哲合忍耶暴乱,这次起义“一是为马明心道祖复仇,二是反抗公家灭绝哲合忍耶”[1]83。回民们被清兵围困于石峰堡,在官修《钦定石峰堡纪略》中,记述了几十路清兵奋勇作战,最后攻破石峰堡,两千多名穆斯林殉教,三千多人被俘。但张承志的解说并未止于此,鉴于“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在接下来长达六页的篇幅中,从当地人的传说入手,清查历书,通过对一个战时在当地搬运粮草的小官写的《平回纪略》以及《钦定石峰堡纪略》中的字词进行推敲,最终得出了清兵“屠杀”毫不抵抗的教民的结论。在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