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研究述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我同情研究述评摘要:当前,自我同情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自我同情概念的引入,为研究与自我相关的心理过程和情绪表现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研究心理健康提供了新途径。大量研究显示,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都存在正相关。自我同情是指个体不回避自己遭受的痛苦或存在的缺陷,能客观评价自己,重视和他人的联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认同自己,不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身心和谐。本文对有关自我同情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将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关键词:自我同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述评一、自我同情思想的起源1.孔子的仁爱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源自“仁”的本义。“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关照。爱人是仁的核心内容,对孔子而言,爱人不仅是爱自己,更重要的是爱他人。他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2.佛教的慈悲观佛教认为,人无我,即人的存在是虚幻不真的,人生充满了种种痛苦,要消除这些痛苦,就必须勤修佛法、止恶行善。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脱自己的痛苦,还要解除众生的痛苦,即抚慰痛苦、缓解痛苦、祛除痛苦,由此而产生了佛教修行的基本要求,即慈悲观念。“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众生,帮助众生解除苦难,给予解脱之乐。3.亚当?斯密的同情论同情(empathy)是亚当?斯密同情论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凭借想象力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联想所产生的情感,是旁观者将自己设想为公正的第三者,并将自己置身于行为当事人的境地,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产生与当事人相似的情感反应。同情简而言之是指人们对任何情感的共鸣,这种同情不单是指对他人不幸的情绪反应,也包含着对他人福乐的同感。二、自我同情的内涵自我同情是由Neff(2003)提出来的,她认为,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痛苦和失败不予回避,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并给予无偏见的理解。我国学者张耀华、刘聪慧等认为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或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唤醒状态。自我同情不是自我中心。许多心理学理论假设人生来就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关注多于对他人的关注。但普遍经验表明,人们通常对待自己更为严格和挑剔。这种对自己的挑剔可能源于对自私、任性或自我中心的恐惧。自我同情促进了对他人同情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看作是普遍的人类经历,承认不幸、失败和不足是人类的一部分,并且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值得同情,不必通过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比较来强化或保护自尊,从而避免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同情不是自我纵容(self-indulgence)。自我同情并不表示对自己的弱点妥协或无为,而是鼓励自己在必要的地方作出改变,并纠正行为有害或无益的方面。相反,缺乏自我同情更可能导致无为。自我同情不是自我怜悯(self-pity)。当个体感到自怜时,通常会觉得自己与他人高度隔离,变得全神贯注于自己的问题而忘了其他人正经历着类似(或更糟)的困难。个体因为这种感受而不能自制,也夸大了个人痛苦的程度。自我同情则相反,要求个体致力于认知之外的活动,让个人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相关的经历。自我同情抑制了孤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增加了人际相互联系感。三、自我同情的结构Neff最早研究了自我同情,她认为自我同情包含三个基本成分:自我宽容(self-kindness)、普遍人性(common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自我宽容指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予以理解。普遍人性是指个体对“人无完人”的接受程度,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遭遇,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正念是指对当前情景的清晰觉察,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Neff,2003)。首先,认识到自我和他人一样都值得同情是十分重要的,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经历;其次,不过分认同当前所处的状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及时作出调节。这三种成分虽然在概念上存在区别,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正念促进自我宽容、普遍人性。正念无偏见的公正立场减少了自我批评,促进了自我理解,因此直接增进了自我宽容。还有,自我同情所采取的平衡的视角直接作用于以自我为中心所引起的孤立感,促进了普遍人性感。其次,自我宽容和普遍人性感能进一步提高正念。例如,当某人停止责备自己一段时间,去体验一定程度的自我接受的感觉,将会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保持思想和情绪的平衡更为容易――而不是逃避或沉溺于其中。同样,记住苦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