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备考.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交流 二、关注考纲说明 1.《考试大纲的说明》:暗示高考信息,是命题和备考的依据。 2.将2014年与2015年两年的“说明”比较,两者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 3.但在“题型示例” 中却有一些较大的变化,值得我们重视。 2015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变化 实用类文本 4个主观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国民阅读调查: 1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2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保持下降、 3.数字化阅读上升。 4.主力军是中青年团体。 5.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两大原因。 6国民认为阅读是重要的。7.国家层面,推动全民阅读的若干做法。 现象——原因——措施 变化一:突出文化素养的考查。 目的: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既继承传统,又立足现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变化二:体现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 目的:1. 贴近现实和生活实际:注重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以往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过渡到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素养。 3.探索创新题型:体现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事实的判断与推理、结果的阐释和交流。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趋势 立足课标要求,追求试卷模式多样化; 以课标为依据,提倡开发新题型; 加强试题综合性研究; 联系生活,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整体把握能力的考查;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它区别于由逻辑或语感严密的字词句段落结构层次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组成的综合性阅读文本。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 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 呈现,也可以是一组组的材料,观点并不连 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 挥。 几个值得关注的高考改革趋势 1.命题将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2.命题材料覆盖面将大大拓宽 破解当前两大难题 (1)试题陈陈相因,彼此克隆,范围过窄 (2)偏重文学,视野不宽,琐碎分析 3. 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诗歌鉴赏备考一:备选题 诗歌鉴赏备考二:读懂 1、形象——意象、物象、形象 2、思想感情——类别 3、艺术手法——修辞、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构思立意 4、语言——炼字、作用 5、评价——鉴赏、分析 诗歌鉴赏备考三:会做 1、概括——答其所问; 2、分析——引文论证; 3、总结——达意表情。 2.描写技巧: 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B.动静结合: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虚实相生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已逝回忆之景之境(如李煜《虞美人》回忆的故国),设想的未来之境(如柳永《雨霖铃》设想别后情景)。 而诗歌中的“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3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B.托物言志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寓情于景)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乐景衬哀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触景生情) 3.行文结构 作文:达到底线,寻求突破

文档评论(0)

cycpme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