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敬畏自然》导学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3课时 第三单元第11课 敬畏自然 严春友 课型 新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重 点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3、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4、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难 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2.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 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双边活动 第 一 课 时 【知识链接】 严春友,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4年在本村初中毕业。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解释下列词语。 (1)蓬蒿 (péng 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2)呐喊 (nà hǎn ):1、大声喊叫。2、大声叫喊助威。 (3)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与另一个人或事物相比,远远不如。 (4)狼藉(láng jí ):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5)咫尺(zhǐ chǐ) :比喻距离很近。 (6)美味佳肴 (měi wèi jiā 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 。 (7)鲲鹏(kūn péng) :鲲是庄子想象的一种大鱼,当它化作鸟时,就叫做鹏

文档评论(0)

cwh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