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书的注解与校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書的注解 清代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一云:“時有古今,猶地有南北。相隔遠,則語言不通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别國如相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莫。” “訓詁”二字可以合起來講,也可以分開來講。合起來講便成爲注解、翻譯古書的工作的代名詞。“訓”是解説,“詁”是古言。 漢代人解説古言的便是“傳”和“注。此外尚有“説”、“訓”、“微”、“故”、“解”、“箋”、“章句”等。觀《漢書·藝文志》便可知其大概。 當兩漢之時,學貴專門,不相交流,到魏晉時期,便出現了“集解”的體例。如何晏《論語集解》、范寧《穀梁集解》。 何晏在《論語集解敘》中云:“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即薈萃眾説,以成一書。後世的集解、集注、集釋、集説均是沿著這一體裁向前發展。 時代愈晚,讀者不獨感到上古文獻高深難懂,且連漢人所爲傳、注亦不甚明了。原來替古文獻作解説的文字,在客觀上,它本身又有重新需人解説的必要了。於是南北朝義疏體出現。如皇侃《論語義疏自序》中説:“引取眾説,以廣異聞。”從這一説法看,“義疏”又與“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比較詳盡而已。 唐代貞觀年間,太宗指定孔穎達、顏師古等人整理《易》、《詩》、《書》、《左傳》、《禮記》五部經典的義疏,每經只允許採用一家注解爲主,而不雜他家之説。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义 尚書正義 魏·王肅偽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 汉·毛亨傳、鄭玄笺、唐·孔穎達等正義 禮記正義 汉·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氏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至宋代注解古書的體制大變。一部分爲古書作注解的學者不滿足于發揮舊注,開始嘗試突破前人成規,甚至推翻前人舊説,別創新解。在這一批人中,以朱熹爲代表。他在宋代傳注家的地位正和鄭玄在漢代傳注家的地位一樣重要。後世所謂“漢學”、“宋學”的門戶之爭,便以這兩人爲宗主。 清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三《詒經堂續經解序》云:“治經之途有二,一曰專家,確守一師之法,尺寸不敢違越,唐以前諸儒類然。一曰心得,通之以理,空所依傍,惟求乎己之所安,唐以後諸儒類然。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專家是也;孟子曰:‘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心得是也。能守專家之學者,莫如鄭氏康成。而其於經也,氾濫博涉,彼此會通,故能集一代之長。能發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於經也,搜采眾説,惟是之從,故能爲百世之宗。” 儘管朱熹開宋學之風,但朱熹依然尊重漢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五云:“漢儒注書,只注難曉處,不全注盡本文,其辭甚簡。” 十三經注疏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义 尚書正義 魏·王肅偽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 汉·毛亨傳、鄭玄笺、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 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 儀禮注疏 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 禮記正義 汉·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氏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解詁、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傳注疏 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 孝經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五經正義》的編纂 隋唐建立以後,爲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亟需整頓混亂的經學,由朝廷出面撰修、頒佈統一經義的經書。 《五經正義》的編纂被視爲官方統一南學、北學的手段,使六朝以來南、北地區各自發展的經學思想殊途而歸一,是後來各朝代相繼編纂官方經學解釋的濫觴。 唐太宗下令召集當時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經正義》,因國子祭酒孔穎達年輩在先,名位獨重,故由他總成其事。 《五經正義》撰成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下詔曰:“卿皆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説,符聖人之幽旨,實爲不朽。”初名“義贊”,詔改稱“正義”。 《五經正義》編成後,唐太宗雖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欲施行。但有太學博士馬嘉運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永徽二年(651年,孔穎達死后3年),朝廷詔中書門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损,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長孫無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流傳全國,在各級學校和民間發揮作用,作爲科舉考試的标准。 周易:馬嘉運、趙幹葉、蘇德融、趙弘智等。 尚書:王德韶、李子雲、朱長才、蘇德融、随德素、王士雄、趙弘智等。 毛詩:王德韶、齊威、赵干叶、賈普曜、趙弘智等。 禮記: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頵、張權、周玄達、趙君贊、王士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