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开时节又一程
2016年08月30日09:58 来源:文学报 周文翰
竹-----出尘入世同一枝
佛寺中爱种竹,边边角角总能找到一两丛。北京的红螺寺有元代的竹林,扬州大明寺的一小丛青竹也留在我的印象中,后来到印度迦兰陀去看佛陀居住过的竹林精舍。其实,竹在印度简直无处不在,并不需要刻意栽种。
常见的竹子不过毛竹、凤尾竹、淡竹、旱园竹、刚竹几种,但从植物学上来说,禾本科竹亚科里的竹族是个大家族,可分为十多个属,上千种植物。除了欧洲大陆以外,其他各大洲均发现过原生的竹子,其中东南亚、印度和中国是竹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就竹子的使用而言,苏东坡说的“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在江南、华南、西南算是有点道理,而在北方,竹子就少了,没那么常见,也不常用。但就文化形象来说,竹子在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以致美国历史学者李约翰说中国的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六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部落就使用竹制器物了,大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殷商时代用竹子来做箭矢、书简,周代用竹子做乐器排箫,秦代拿竹子来制布、当笔管,少数民族也早就用竹材建造房屋来住。很多习俗、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竹管毛笔、竹楼、竹棉衣服等,当然还有竹笋,从西周开始一直吃到现在,目前还是离大众生活最近的“竹子文化”。
可是竹子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作为承载文字的工具——竹简。商代末年人们就已用竹子做简刻写文字,虽然那时候龟甲还是主流,到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竹简变成了最常用的文化承载物,直至南北朝时期才被纸完全取代。
在中国的花木象征世界里,竹子和松树一样是最为久远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用“瞻彼淇澳,绿竹猗猗”赞叹河边绿竹的茂盛,这可以说是赏竹的一个源头,此外,秦始皇、汉武帝的宫廷园林中也出现过竹子的身影。可是就像大多数花木是在南北朝时得到文化意义上的“创造”和“赋予”一样,那个时候诞生了最早的咏竹诗及专著。世界上最早有关竹子的专著《竹谱》,成书于公元3世纪。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有提到“茂林修竹”,他的儿子王子猷说得更夸张:“何可一日无此君!”
之后手拿毛笔的文人对竹子的亲近感就强烈起来,竹林成为容纳文人遐思的想象性空间。尤其宋代文人热衷欣赏竹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是宋代才有的,它们是在冬天仍然可以欣赏的花木,也是德行的象征。至于明代人发明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说法,却与“三友”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全是户外的树木,正是从乡村进入城市的文人一种心态上的微妙“出走”。
苏东坡是“竹林七贤”之后的又一大文化偶像,他在黄州吃竹笋、游竹林,还写过很多和竹有关的诗歌,交好的朋友文同又是画竹名家,后来就成为各种佳话的来源。贯穿竹子象征世界的是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尘这两种人格理想,竹子一方面象征直挺、常青不凋、不畏严寒这种虚心进取、刚正坚贞的人格,同时也有山林隐逸的出世色彩,这正是竹子美学微妙的地方,进取者和退避者可以各取所需。
因为承载了诸多文化意义,竹子在明清园林中自然是“标配花木”。无论毛竹、凤尾竹、淡竹、斑竹、箭竹、紫竹,江南的园林、佛寺都爱在院墙边种一些,四季带来青翠的绿意,风中有摇曳之声,月夜有清疏竹影。在当时文人的世界里,“丝竹”悦耳比不上竹林品茶的雅趣。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竹子作为某种更为稳固的文化象征,四季青绿而没有诱惑性的大红大紫的颜色,“万花颜色终有谢,幽竹清阴待我问”,就像一位可靠可敬的挚友一样。
梅----梅花:寒冷的限度
古人没有KTV,没有电影院,大冬天也没法坐飞机跑到热带海滩度假,那些寒冷的日子在心理感觉上格外漫长,而梅树在农历小寒的时候就从叶腋间冒出花来,虽然每节上只有一两朵,可一树、几株合起来总归有点粉红的色彩,散出一丝清香,足以让憋了大半个冬天的江南文人念叨个不停。
我对梅花最初的印象完全来自中学语文课,书里有元代画墨梅的王冕勤苦自学的故事,“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格言就挂在教师墙上,比南宋诗人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简单好记。可惜我上学的地方是个西北小城,没办法像江南的诗人那样找个墙角“踏雪寻梅”。说到底,梅花主要是在湿润的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那儿有些地方也会下雪,可没有北方那么彻骨地寒冷。在黄河以北梅花不大容易成活,据说最近二三十年才有植物学家培育、引种了一些适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严寒气候的新品,可我那时候还无缘以见。
近代以来欧洲人首先从日本了解到梅花,所以拉丁文名字里有日语发音“mume”,可日本的大多数梅花品种是公元8世纪以后从中国传去的,读音也来自汉语。1815年植物学家克拉克·阿裨尔曾把中国的梅引入英国,但是梅花在欧洲却没有像月季、菊花、茶花那样受欢迎,这似乎是不同的审美观带来的差异:欧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R年终必备:绩效考核和薪酬方案》.ppt
- 《一夜的工作》经典版.ppt
- 2016届高考数学备考(75张PPT).ppt
- 2016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考前冲刺攻略:第3步+计算题-攻克计算题努力得高分.ppt
- 《世说新语》精选.ppt
- 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doc
- 《三峡》中考复习ppt课件.ppt
- 2016届高考英语语法专题演练:名词性从句01.doc
- 《一双手》PPT.ppt
- 2016届高考语文调研卷.doc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1化学发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0分子荧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2色谱分离过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5气相色谱仪与固定液.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4色谱定性定量方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6气相色谱检测器.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9液相色谱固定相与流动相.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7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8液相色谱仪器与类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3 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