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断
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尿酮,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早上空腹及三餐后 2小时或三餐前血糖、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时、凌晨 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
(3)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和血脂。
(4)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抗体,GAD。
(5)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口服糖耐量试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风湿常规、免疫五项、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系列、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2g、大黄6g、生姜9g、甘草8g、大枣3枚。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大黄黄连泄心汤加减:大黄10g、黄连6g、枳实10g、葛根10g。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2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5g、干姜10g、炙甘草8g、大枣3枚。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乌梅丸加减:乌梅12g、黄连6g、黄柏10g、干姜10g、蜀椒8g、附子10g、当归12g、肉桂10g、党参15g、细辛2g。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2g、黄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丹皮10g、山药12g、泽泻10g、茯苓10g。
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麦冬12g、五味子10g、熟地12g、山药1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山萸肉10g。
⑦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g、山药12g、山萸肉12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附子8g、桂枝10g。
2.辨证口服中成药。
3.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如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等。
4.基础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 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执行。
5.中药外用
(1)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下肢麻和/凉和/痛和/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脚。
(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3)中药离子导入:辨证使用。
(4)耳穴压丸治疗
①清热润燥,养阴生津(胰、肾、内分泌、三焦、神门)
②口干多饮:清热生津止渴{上屏(消点)、肺}
③多食易饥:调理中焦,清热和胃{下屏(饥点)、胃}
④倦怠乏力:益气健脾,生津止渴(肾、脾、胃)
⑤尿量增多:滋阴固肾(肾)
⑥皮肤瘙痒:养精补血止痒(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