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计算流体势常用公式 Φ=gZ+P/ρ(未考虑毛细管力) 式中: Φ——该点的流体势(J/Kg), Z——该点相对于基准面(高程为0m)的高程(m) P——该点的流体压力(Pa) ρ——流体密度(Kg/m3) g——重力加速(m/s2) 恢复某一时期流体势需要资料及计算步骤 与现今流体势计算方法不同的是所用的Z值是古埋深 所用的P值是古压力 1.古埋深 2.古压力 现今厚度 剥去3层 再剥去2层 3层沉积末期 1.恢复古埋深的方法——回剥法 层层回剥恢复古埋深 式中,Pf为地层压力,Pa; Pov为上覆负荷,Pa,与古埋深有关; Vint为地层层速度,m/s; Vmxp为地层中刚性颗粒的速度,m/s; Vmnp为孔隙流体速度,m/s。 由于Vmxp和Vmnp相对于Vint的变化比较小,可以视为常数。 6 4 5 总的计算公式 2.古地层压力的恢复——公式 刘震等1993年提出的“改进的Fillippone公式”模型计算古地层压力 Vint为地层层速度 Pov为上覆负荷 式中: ρ(z)为任意埋深地层密度 H为计算点埋深值; 然后将计算点相应地层年代、埋深值所确定的孔隙度值代入时间平均方程(公式5),求取地层速度值;最后应用公式(4)即可计算出其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压力。 6 计算时,首先选取研究区井的地层密度测井数据,分区拟合出研究区的地层密度随埋深的变化曲线(图1),并将其代入上覆地层压力计算公式,求得地层的地静压力,即: 2.古地层压力的恢复——Pov求取方法 2.古地层压力的恢复——古孔隙度恢复方法 某地区孔隙度与深度拟合曲线 古埋深得到就能算出古孔隙度 式中,(z,t)是任意埋深、任意时间的岩石孔隙度,%;A、B、C和D为经验系数,可以将机械压实作用以外的其它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改变都归结在这4个经验系数上。 目前,许多人认为岩石孔隙度仅仅是受埋深控制的单变量函数,即 第3节 流体势与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流体运移方向: 垂直于等势线从高势区流向低势区 有利的聚集区: 低势闭合区 汇聚流指向区 运移流线型式 一、油气运移型式 种 马 场 高 势 带 南 部 高 势 带 博 南 低 势 带 北 部 低 势 区 1、运聚单元 所谓油气运聚单元,就是具有相似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的相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以油气聚集带(包含二级构造带、岩性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等)为核心,并包含为该油气聚集带提供油气源的有效烃源岩体。 二、油气运聚单元(成藏体系) 2、运聚单元划分 分隔槽理论是指从源岩中排出的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向受盖层底面的形态控制,而不是受源岩的供烃中心所在的位置控制 区域盖层分隔槽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划分油气成藏体系地质概念模型 A 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左侧偏移,油气趋向右侧运聚;B 分隔槽向供烃中心右侧偏移,油气趋向于向左侧运聚。 运聚单元边界的划分是在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首先作出有效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有效烃源岩层系顶面(储层底面)的流体势图,研究油气疏导体系的分布;在流体势图上根据高势面的分布划出油气运移分割槽;以分割槽为边界并考虑油气疏导体系的分布确定出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 辽河坳陷是一个具有多油品性质、多油气藏类型、多套含油层系、地质情况复杂多样的大型复式油气区。由三个凸起和三个凹陷构成。 面积:12400(7013)km2 二维地震: 60482km 三维地震: 9487km2 完钻探井: 2555口 探明石油储量: 20.43亿吨 探明天然气:1800.5亿方 原油产量: 1248万吨 根据实际资料采集情况以及辽河西部凹陷地质条件分析,辽河西部凹陷成藏的关键时期分别为沙三段沉积末期和东营组沉积末期, 因此主要恢复沙四底部到沙三段沉积末期的流体势,以及沙三底部恢复到东营末期的流体势。 西部凹陷流体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对应关系 成藏体系划分 按主要成藏期的流体势划分成藏体系: 1)ES4:沙三期末流体势 2)ES3:东营期末流体势 考虑油气藏的分布 考虑油气类型的分布 成藏体系划分依据 考虑烃源岩和油气藏油源关系,纵向划分两个聚油气层系: 1)沙四段 2)沙三、沙二、沙一段和东营组 沙四段底在沙三末期流体势 北高南低 沙三段底在东营末期流体势 南高北低 东高西低 流体势分布特征 下部聚油气层系(E2S4)成藏体系划分 上部聚油气层系(E2S3-E3d-N1g)成藏体系划分 成藏体系的划分 本章完 * 第三章 流体势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静岩压力(lithostatic pressure) 概念:静岩压力是指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空间流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地铁物业管理培训课件.pptx
- 工程数学(本)形成性考核作业4.doc
- GB T 34520.7-2017 连续碳化硅纤维测试方法 第7部分:高温强度保留率 标准.pdf
- 自编教材审核表(模板).pdf
- 一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个案护理PPT.pptx
- [大庆]黑龙江大庆市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选调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上岸试题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ISO9001 14001 ISO45001检查表审核方法全套.docx VIP
- 增光膜规格说明书.pdf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集体备课课件.pptx VIP
- 2024 离婚协议书 离婚协议(打印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