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活动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中的机械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改变地壳的构造形态,并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即内力的机械运动造成了地壳的构造上的变动,这种机械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 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三级构造地貌关系是以第一级为基础,第二和第三级分别叠加上去,最后组成了地貌的总体。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大洋 (一)大陆特征 面积:1.48亿km2 比例 29.2% 平均高 875m 最高: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m) 最低:死海盆地为-399m,二者高差为9247m。 主体 500至8000m山地 占大陆47.82% 200至500m丘陵 26.8 % 0至200m平原 24.85 % (二)大洋特征 面积: 3.61亿km2 组成 : 大陆架 大陆坡 洋底 主体: 洋底 水深: 3000至於6000m占全球面积54.7% 占大洋面积77.2% 洋底的次级地貌有海岭、海底平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底峡谷等。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地形。大洋的构造可分为二部分:水深由0—2500m(或3000m)处为陆壳与洋壳之间的过渡带,称为大陆边缘,此处陆壳厚度逐渐减小。水深2 500m(或3000m)至6000m以下属洋壳构造,地貌上称为洋底。整个大洋,从大陆边缘至洋底可连成一条下凹形的起伏曲线,它基本上反映了大洋的轮廓。洋底的起伏也很大,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与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m。大洋平均深度为3800m。 二、大陆与大洋成因 (一)地壳厚度与地壳结构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面层,并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坚硬固体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莫霍面(M--界面)——由莫霍洛维奇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所得出。大陆第一个间断面位于地表以下33km处,此间断面称为莫霍面。(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也由此而来。) 地壳 17KM (二)大陆与大洋成因 1、地壳均衡说 地壳均衡? (1)、普拉特——地壳之下有一平坦的均衡面,各段地壳物质密度不等。 (2)、艾里——地壳之下有一起伏的均衡面,各段地壳物质密度相等。 (3)、实际情况:赫斯凯恩 均衡的63%——按艾里深部补偿原理;37%——由普拉特密度差来补偿。 静态均衡 动态均衡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 该学说应用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了大陆及大洋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 (1)海底扩张说 大洋中海岭——新地壳产生的地带 地幔中的物质不断从大洋中脊的裂缝溢出——形成海洋地壳。 过程不断进行——新地壳不断产生——海底不断扩张 (2)板块构造说要点: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的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水平移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会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印证:每一板块内部较稳定,而两板块交界的地方常有火山、地震、挤压褶皱、断裂、地热增高、岩浆上升和地壳俯冲等。 相背运动:美洲与非洲分离,太平洋与美洲分离?太平洋与美洲不能说是分离! 相向运动:阿尔卑斯山 喜山 岛弧 相切平移: 断层 (三)其他学说 收缩说:地球是由一个炽热的星球冷却而成,冷却后,表面褶皱,高的地方成了陆地,低地方成了海洋。 膨胀说:地球由于内部热能积聚,导致地球膨胀,地表发生裂开,于是形成陆地与海洋。 灾变说1:地球自转过程中,速度较快,因而在转的过程中就摔出一些陆块,掉了陆块的地方就成了海洋,其他地方就是大陆,月球是太平洋那个地方的陆块摔出去形成的。 (一)褶皱山系: 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