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参加20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做到的题目.doc

我参加20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做到的题目.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参加201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做到的题目。(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选择题 1、为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他一生爱国,并致力于科学与民主的践行,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有先进而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排除万难付之于实践,尤其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   执掌北大,不拘一格纳贤 ?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北京政府明令恢复了民初《临时约法》,在德法考察与学习的蔡元培应邀回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于12月26日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   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地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   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其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这一切,都亟需彻底扭转。 ?   尊重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且以身作则,是蔡元培治校的一大特色。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 ?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在校内大力推行西方先进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为此,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老友汤尔向蔡元培推荐了《新青年》主笔陈独秀,蔡与陈本相识已久,他翻阅了《新青年》,并向汤打听到陈在北京的住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到西河沿中西旅馆访问陈独秀,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回忆说:“蔡先生约我到北大,帮助他整顿学校。我对蔡先生约定,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我试干三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回沪。”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新青年》杂志社也随之迁至北京。 ?   1917年7月,另一位新文化领袖、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并因胡适的介绍给北大引进了不少新派学者。 ?   被蔡元培聘入北京大学的,还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一职。 ?   梁漱溟之进入北大,更能体现蔡元培用人特色。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1917年,蔡元培就破格请梁漱溟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后来,梁漱溟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 ?   梁漱溟欲当北大学生而不得,却一下子就成了北大的教师。如此用人之气量与魄力,除蔡元培外,难有第二人。 ?   大力纳贤的同时,蔡元培还痛裁庸才,吐故纳新并举。当时北大各科尚有若干洋教员,皆从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请托介绍而来,学问参差不齐,来校后又感染了中国教员的懒散习气,北大依照合同辞退了其中不合格的数人。于是有洋教员要控告校长,英国教员克德来、燕瑞博请英国公使朱尔典来同蔡元培谈判,均被所拒。朱尔典曾扬言“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蔡元培则一笑置之,根本不予理会。在蔡元培的心中,只有“教育质量”四字,别无其他。 ?   多方延揽和优胜劣汰等用人举措,使北大的师资力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且名家云集,鼎盛一时,此皆蔡元培之功也。据北京大学1918年年初的统计,全校教员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龄仅30余岁。对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其中陈独秀39岁,梁漱溟24岁,徐家璜25岁,朱家骅26岁,李大钊、刘文典、胡适28岁,这在当今的大学中是无法想象的。这样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   文明薪火相传,名师多出高徒。当时北大本科学生平均年龄为24岁,师生年龄段的接近,给校园带来了清新活跃的学风,其中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冯友兰等学生,后皆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   兼容并包,各种思想争鸣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