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社会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荣格把无意识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只知道个人无意识,对集体无意识一无所知。个人无意识是个人经历的沉积,集体无意识是整个家族、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的沉积。在心理中,意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无意识中,个人无意识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意识对意识有很大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对个人无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无意识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由原型构成。比较著名的原型有:自我,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阿尼玛,阴影,自性,等等。自我(ego)是意识的中心,自性(Self)是整个人格的中心。 1、关于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的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 2、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 3、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 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重要的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 道德判断:结构+内容 一方面儿童的道德判断、推理的结构,使儿童形成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对有关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要遵循的方向。 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与他人交往的相互作用扩大,随着儿童新的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一结构会发生改组和重构,从而表现出发展和变化。 2、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 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表现为道德认知冲突。 制约道德发展的2个重要条件: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或角色承担发展。 动力既不是来自先天的自然成熟,也不是来自后天环境因素的外部影响,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第一反抗期 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 重点了解:学前期的三个阶段 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 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重点了解:学前期的三个阶段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一、精神分析理论 四个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集体无意识 弗洛姆:社会性的五大需要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尔特斯 (20世纪60年代兴起) 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强化---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以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获得的。 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 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 (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结果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 (一)强化与自我认知在儿童社会学习中的作用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与社会学习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强化指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根据手段的不同,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 就是学习者的行为本身收到强化(教师表扬孩子),作用明显,教师用强化手段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和控制与矫正儿童的错误行为。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替代强化 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