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长栋,男,1923年生,湖南澧县人。1952年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人类学系副教授,现已离休。80年初开始主要从事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和语言与人类学、民族学相互关系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合作)文本教育出版社,1990)、湖南岛地名与民族迁移关涉考(贵州民族研究1988.1)、人类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试从地名探讨海南岛“临高人”的源流(中山大学学报1986.3)、地名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3)、运用语言材料探索民族文化(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1)、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梁创韬与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语言与文化(文化人类学)
1
第五章第6—8节,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0)、语言学与地名学研究(广东地名学研究会主编《广东地名论文选》1991)、地名考证中的语言学方法(全国第一届地名考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广东版1994)、化州方言的特点与形成问题(《人类学论文选集》(二)中山大学出版社1983年)、澧县方言的儿化词《人类学论文集》(三)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4)、■古话音系(《罗定县志》方言部分1994)等。
2
澧县方言目录
《一》历史文化
澧阳平源与澧县话
澧丹、州治与古城
分贤:车乱、范仲淹
诗人:李群玉
王府
地名分析
大迁移:五代以前与五代以后
《二》方言分析
凡例
壹 澧县语言
一、声母、声母表
二、韵母、韵母表
3
三、声调、声调谱
贰 本地音韵
一、澧县方音的通性
二、语言变化
三、同音字彙(汇)
叁 比较音韵
甲 与广韵的比较
一、声的比较
二、韵的比较
A舒声
B促声
三、声调的比较
四、等呼的比较
附:1、声母比较表
2、广韵各系组声母分别比较表(短张)
4
3、韵母比较表
a、系下分韵(西张)
b、韵下分系(西张)
4、声调比较表(壹张)
5、等呼比较表(贰张)
五、音变略例
1、声变律
2、韵变律(韵头、韵腹、韵尾)
3、声调
乙、与北京话比较
1、声母比较
2、韵母比较
3、声调比较
附:1、声母比较表
2、韵母比较表
3、声调比较表
5
《三》方言词汇
一、天文
二、地理
三、方位、时令、时间
四、动物
五、植物
六、身体
七、亲属
八、人品
九、工业
十、农业
十一、交通、经济
十二、房屋
十三、服饰
6
十四、文教
十五、卫生
十六、饮食
十七、动作
十八、状态
十九、数量
二十、称代
二十一、虚词
《四》语法
(一)词法
一、子尾词的构成
二、儿尾词的构成
三、“得”尾词的构成
四、词尾“儿声”
五、嵌入式构词
7
(二)句法
句子结构与基本次序
语法句例
8
澧县方言
一、历史文化
9
封套设计示意图
封2
作者照片
(半身头像)
作者简历
封1
封4(底)
封3
知我澧州丛书目录
(一)澧州史略
(二)治水丰碑
(三)澧南垸志
(四)悠悠岁月活澧浦
(五)游子思乡
(六)坦途从泥泞中走来
(七)家乡的母亲河
(八)胡定荣文集
(九)左承统回忆录
(十)我所熟识的县委书记
(十一)华阳王及其后裔在澧州
(十二)根深叶茂
(十三)澧县方言
10
封面设计示意图
知我澧州丛书(十三)
澧县方言
宋长栋
澧县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11
《澧县方言》编委会
顾问:彭宏松
主任:刘锡达
副主任:马德轩、赵绪清
委员:龚道育、李春初、宋小芳、毛善新、黄生连、陈俊文、向绪钦
作者:宋长栋
12
《澧县方言》目录及装钉顺序
一、封面(封1、2)
二、扉页、编委会名单
三、澧县方言分布区
四、序言(待拟)
五、目录
六、正文
七、补遗(待发)
八、后记(待拟)
九、封底(封3、4)
说明:书稿每页顺序、前后衔接无误,但是页码编号不一致,有误,应重新编号。
13
作者简历
宋长栋,1923年1月生,男,湖南澧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助教、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人类学系副教授和广东省地名学研究会顾问。现已离休。主要业绩:8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和语言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相互关系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合作,文本教育出版社1990)、《海南岛地名与民族迁移关涉考》(《贵族民族研究》1985.1)、《试从地名探讨海南岛“临高人”的源流》(《中山大学学报》1986.8)、《地名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7.3)、《运用语言学材料探索民族文化》(《中山大学学报》1990.1)、《语言学与地名学研究》(《广东地名论文选》1990)、《语言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梁钊韬与人类学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