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潮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漫谈_0.docVIP

英语热潮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漫谈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热潮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漫谈  英语热潮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漫谈      刘光成      当前,英语学习热潮高涨,汉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遇。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大声疾呼:“拯救汉语!”其实,“汉语危机”不是新问题,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加强汉语学习和语文教育的呼吁已逾百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作为主要载体的汉字受到冲击,特别在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爱国知识分子眼里,“难读难写难记”的汉字成为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绊脚石。白话文运动开始后,有人竟然提出废除汉字,汉字一度如鱼游沸鼎、燕巢飞幕,一时间“废除汉字论”“汉字落后论”“汉字拼音化论”在神州大地甚嚣尘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才得到遏制。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国家在政策层面对英语教育全力支持,英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成了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相比之下,汉语式微,语文教育地位日渐尴尬。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源自英语和西方文化的霸权,更源自国家权力的涉入,还源自国人对母语的自轻自贱、对英语的非理性盲从和功利化心理。也有人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育应从自身查找原因。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这些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大加挞伐,批评它如何质量低劣,如何“误尽苍生”,殊不知,我国英语教育的效果亦不如人意,通过十年或十多年(从中学或小学到大学)的教学,真正能达到用英语有效交流水平且能大量、准确获取信息的学生又有多少呢?这就是说,不论语文还是英语教育,都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都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许是其受到冷遇的一个原因,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说此话的目的,并非回避问题、逃避责任,只是不想简单地认识汉语危机问题。语文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事实上,自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的改革就从未停止过。一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语文教育的改革史。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改革,首先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教训值得记取。一是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渐进式的稳健推进,而不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改革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不断整理传统和吸纳新鲜要素的过程。课程改革不能简单地用新理念、新体系取代原有的观念和体系,而应在实验中总结,经总结后推广,稳扎稳打。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紧密结合地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行政推动”。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尤应如此。因为语文教育具有千载难移的民族性,汉语言的演变具有相对的保守性,语文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这些特性都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只能是一种渐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英语热潮的冲击,就头脑发热,失去了理性,乱了方寸。二是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继承,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任何“新”都割裂不了对历史的承传。汉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同时又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学术、审美艺术、教育教学等整个意识形态相通,语文教育必然要凸显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精神。况且,我国语文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积淀起来的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有大量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视并弘扬。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语文课程改革还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审慎借鉴,借鉴包括英语教育在内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譬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意沟通母语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借鉴不是简单地搬运异域理论和方法来套定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而是需要细加鉴选,选择那些能够融人民族、适宜扎根本土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加以转化吸收,这样才能花开不败、馨香弥久。      进行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反思我们语文课程的设置。      先谈课程目标。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的终极关怀是人,因为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期待?从人的视角考察百年来语文课程目标,我们发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培养自然人(20世纪上半叶)——塑造社会人(20世纪下半叶)——构架健全人(21世纪以来)。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课程期待的目标。但是,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仅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整个教育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还应回到汉语言上来。具体而言,语文课程要把汉语言学习作为中心任务,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为主要目标,由“立言”而“立人”。      再谈课程任务。与国外的母语课程相比,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性任务处于模糊、混乱、错杂的无序状

文档评论(0)

peng19801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