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副本.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背景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 7月23日 ,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 1947年8月7日 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横渡黄河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分析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 其根本原因在于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别山地区当时都不适合于我强大正规兵团在此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其原因有四。当然这些观点并不一定全正确,在此仅向大家来交流探讨。第一: 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区位于鄂、 豫、 皖三省交界地带, 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大别山区, “ 山脉重叠、绵亘,部队通视与运动均困难”,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由于山路崎岖, 部队运动遇到很大困难。部队上山,大炮、辎重都要战士抬着走, 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而国民党却利用大别山周围交通便利的优点, 极易调集兵力。第二: 大别山地区当时的群众基础实际上并不适合于我在此建立根据地大别山地区的确是老革命根据地,但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 我军每次撤走后, 国民党都卷土重来, 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 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 尤其是土改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更遭到疯狂的屠杀, 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 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怕了。 另一方面, 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 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 实行保甲联防、 “ 五家联坐”, 还有各级民团组织。 特别是反动地主、乡保长和革命叛徒指挥的被称作 “ 小保队”的保安队, 更是一支死心踏地的反革命武装, 他们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 且熟悉我军的一整套游击战术, 比起国民党正规军来, 对人民的危害更大、更残酷。第三: 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也不适合刘邓大军在此立足。位于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已属我国南方地区。 刘邓大军长期在北方作战, 除部分上层领导外, 广大指战员都是北方人, 有着能适应北方气候的丰富的作战经验, 对大别山的生活环境却很不适应。 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 有时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晋冀鲁豫野战军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 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 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 103万发展到 149万, 而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除刘邓野战军有两个纵队 和一个军转为地方武装外, 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第四:刘邓大军远离后方 , 实行无后方作战孤军深入 , 远离后 方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历来 为兵家所 忌 。 而 千里跃进 大别 山 , 却正是把大后方丢 在千 里之 外 , 深 入敌 占区的腹地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为什 么党中央要 出 此 险 着呢?因此时党中央在陕北处境十分艰险, 急需南线我军有大的战略举动以迫使陕北敌人回援。在此情况下, 刘邓为解中央燃眉之急,决定不顾艰难,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就是说, 刘邓所部之所以最终决定南进大别山, 主要原因乃是为了迅速掣肘陕北敌人, 以改善中央的困难处境。虽然种种因素不利于刘邓大军作战,但为实现扭转全国战局的战略目标, 迫使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 刘邓野战军在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 决然南征, 这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度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刘邓部队在大别山地区历尽艰辛, 作出重大牺牲, 其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称颂的, 他们为人民解放战争立下的丰功伟绩也彪炳青史。刘 邓大军千里 跃进 大别 山 , 居高临下 , 俯瞰长江 , 威慑江南 , 像一把利剑刺 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 , 从而 开始了人 民解放战争 的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