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年龄(教龄) 有研究表明教龄与教师幸福感之间存在U 型关系。有研究则发现,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年龄上大致呈现出“ 强一弱一强一更强”的变化趋势。51周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强。3 1 — 4 0 周岁的教师幸福感得分最低。 (5)学历。针对小学老师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在学历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学历越高,自主幸福感越低。 (6)地域。有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整体比城镇教师有着更强的主观幸福感。但也有研究认为农村与城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教师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7)工作收入。不同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影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8)任教科目(工作任务)。研究发现,小学语文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比较低。在自我实现、工作本身、整体幸福、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学生家长因素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高。中学的主副科教师在职业幸福感的总分和组织承诺、同事关系、工作成效和工作动机四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有研究指出,任教学科为语文、数学、外语的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最强。 2.教师内部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1)人格特征。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精神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 、自述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正性情感、自述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自述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2)择业动机。小学教师的择业动机与其职业幸福感相关。拥有积极择业动机的小学教师,有大多数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而消极择业的小学教师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的人数相对较少。 (3) 教学动机。有研究发现新手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较高,教学动机具有强烈而表层的特点;熟手型教师的内部动机较低;专家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教学动机都很高,内部教学动机和外部教学动机都能够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4)职业倦怠。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教育幸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外部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中学教师的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与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感指数都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 (2)组织气氛。教师幸福感和组织气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工作倦怠对学校组织气氛影响幸福感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幸福感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文化管理模式下教师的幸福感更强。教师在工作中的感受、在组织中的地位、工作中所获得成就感、学校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模式也存在显著性相关。 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使教师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此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大健康标准: 前五条:有充沛的精力;态度积极;精神饱满,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 后五条:体重得当;眼睛有神;牙齿清洁;头发有光泽;肌肉和皮肤有弹性。 健康有三层含义: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备社会适应能力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即“五快”、“三良”。 “五快”:食得快: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剔,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排泄轻松自如,证明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 “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个性,即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经常保持乐观和幽默; 良好的处事能力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待人接物以“和为贵”为准则,遇事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有效能感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