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化的核心: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包括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多样化、世俗化 ……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2分)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的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说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和目标是什么? 前提: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D.开始农业集体化 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一是巩固工农之间的联盟 二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三是采用苏维埃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正确途径。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解除了对苏俄的封锁;1921年3月16日,英苏贸易协定签订,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1921年1月,协约国邀请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1921年5月,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1924年—1925年,国际社会出现了在法律上承认苏俄的高潮。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A.苏联的国际地位提高B.冷战进入缓和状态C.苏俄同西方国家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D.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 新经济政策终止( 1929 )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经验不足 在党内深入研究、宣传新经济政策的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但是,在那个全党和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崇尚激情的狂热年代,他们的科学理论往往不被人理解,反而会被作为“右倾”遭到指责、批判。 在二十年代党内争论中,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的观念占有支配地位。他们将新经济政策与搞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是可能会招致资本主义复辟。 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都急于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搞大工业、大农业,认为小生产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实行社会主义越早越好。 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这表明 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新经济政策终止( 1929 )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经验不足 二.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1931年,斯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