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课程:柯隶华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柯隶华 唐县三小 刘丽霞 柯棣华,原名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绍拉普迩村。1936年毕业于印度著名的医学院——格兰特医学院。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三十二岁。 主要事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沉睡的中国觉醒了。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 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的名字就是这时从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柯隶华在唐县 柯隶华在唐县 柯棣华去世 1942年12月9日凌晨6点15分,因癫痫严重发作抢救无效,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甚至都没来得及跟挚爱的妻子和儿子说上最后一句话。人们只知道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到隔壁为房东重病的弟弟看病。1942年12月17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葛公村南广场,为这位年仅32岁的印度医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柯隶华精神:无私奉献 刚到中国时,他们就向前来迎接他们的宋庆龄提出到华北前线工作的请求。到武汉后,他们又向周恩来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重庆,他们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历史评价 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柯棣华——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友人。 * 柯棣华在唐县葛公村时正式加入八路军,这张拍摄于1941年1月的照片永久地记录了柯棣华的灿烂笑容,那时他刚刚正式参加了八路军,并在聂荣臻的委任下,成为了晋察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由于不断地战斗,伤员也就不分昼夜陆续的后送,他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百团大战后,巴苏华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并于1943年3月取道回国。柯棣华则继续留在白求恩学校和医院工作。 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仍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 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 *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