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洪英: 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整理了一些手头上有的有关油桐和桐油的资料,请你仔细归类,好好写作(注意:不是简单的资料列罗,是写作,既要有资料,又要有分析)。星期五前交初稿来。若到时未交来,请你另请高明! 《秀山县志》载称“酉阳土产水银、丹砂、布、桐油四者,秀产为多。是故,辟地不过方百余里,而物利之饶。岁入钱货可百万,可谓不贫矣。” (一)桐油 古代桐油主要用于防腐、照明、制墨、医药等,是手工业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重庆土家族地区油桐种植和桐油生产的文献记载较多,改土归流后各地县志均有提及。《彭水县志·物产志》记载:“山农采桐子有遗者,贫妇小儿随拾之,曰散桐子。亦犹遗秉滞穗之利也。”根据文献记载,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酉属膏桐最多,绝谷穷崖无不栽植。树不甚高,子极繁盛。春末夏首吐花,先天气寒肃”;秀山所产桐油“载销湘、汉、淮之间,而汉口其都会也,其次常德,次湘潭新隄。” 重庆土家族地区的桐油生产以秀山的“秀油”为最,量大而销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使得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秀山成为桐油的重要产地,其桐树品种比较独特。“一名荏桐,又名虎子桐,其树臃肿拳曲。三月始华,时必萧寒,民间谓之冻桐花。杨慎《丹录》引谚语云‘贫儿且莫夸,要过桐子花’。其实累累满枝,有房如胡桃,研则去其外皮。以县产最良,故秀油名一时。”所谓“秀油”,是以秀山所产的优质油桐煎熬压榨而成,其加工工艺亦十分独特。《秀山县志·货殖志》记载:“秀油者,研膏桐实为粉,入锅炒煎。沸膏四溢,则团以稻秸,铁篐束之。积二三十团,上下夹横木而加椎焉。油成佳者如漆膏。”尽管山高路远、水急峡深,重庆土家族地区的桐油销路甚广,秀油主要借助境内的酉水进入沅江而通过汉口、常德、湘潭等长江口岸转销全国各地。对此,《秀山县志·货殖志》记载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桐油贸易:“泰吴荆豫大商皆奔走数千里,以为专业。旧有十号,今惟万事、义合、同人、瑞泰、正盛、义顺、万兴、长茂八号犹盛。桐实平时斗率千一百钱一斗,实得秀油十二斤。汉口秀油百斤率值银六七两有奇,同治时至十一二四两,盖千载一时也。近三十年始别出一种,熬煮白油而染其色。起于一二作伪之徒,其后遂通行之。故今秀油有两种:伪者,谓之水牌,其值百斤银率下一二两。” 除名声在外的 “秀油”外,重庆土家族地区还有其它的桐油产品。对酉阳境内的桐油生产及产品,《酉阳直隶州总志·物产志》记载:“云九十月子熟,乃剥取入榨以压油。油有二种:其但将子碾碎炒热,包以稻稿,扎以铁箍。置榨槽内侧。挤以尖枋,乃以巨木杵撞而逼之,得油,名白油。子碾成后,再煅作黑色。又碾,始人榨。其油色黑,名黑油。黑油枯渣再以白油和而压之,谓之洗枯油。黑油为正号,洗枯油为副号,正副之值相去有差。乡民客户以是富足者,不知凡几,诚植物之所宜先而厚生之不可少者也。至民间点夜灯,则通用白油为多。”因此,《秀山县志·货殖志》亦载:“油成,佳者如漆膏。其不为秀油者,为桐油。秀油色黑,故俗呼桐油为白油,对黑为称也。” 随现代工业的发展,民国后的“桐油被采用为飞机、电气、化学及其他特种工业之原料。美国工业中,约计八百五十种,皆利赖之。每年自我国输入桐油百余万担,尚不敷用,因需用之日广,外销量乃骤增,遂蔚为我国出口货物之大宗。”随着出口国外桐油日益增加,重庆土家族地区桐油产量急剧飙升。据1940年张振尧等《抗战期间湘西桐油产销调查》,1935年,湘西桐油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10.4%,每年出口桐油在三十年代平均为20余万担,其中很大部分来自重庆土家族地区,“秀山每年输出桐油,年近14万桶,本县产6万桶,贵州(沿河、印江、德江、思南)产8万桶”。 酉阳龙潭古镇码头每到春夏随处可见装运桐油的大小船只,据称每桶桐油重达百余斤,小船能载运一二十桶,大船可装运七八十桶,一片繁忙景象,足见桐油生产生产之盛。 《秀山县志·货殖志》记载:“邑梅河绕县城而东,可通舟楫,直达汉口县境。又擅桐油之利,故江右楚南贸易者麇至,往以桐油,返以棉花,年来更为辐辏。”。与此类似,彭水“邑在国初时,钱币尚未流通,贸易惟以粟布。近年则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苧麻诸物,转运各处,而楚、黔、闽、粤、江右等省,俱通商贩焉。本年城内书贾坊肆,亦较前为多。” 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石柱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发动农民用桐油灯诱蛾、捕捉网捕蛾以及灭卵等方法防虫治虫,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引入少量砒酸类农药及硫酸铜杀虫。 重庆土家族农忙时节多互助换工,民歌唱出了场面热闹:“九月十月到了哇,桐子有捡了。王家向家都喊来,王家向家都帮忙哟!块块大的先打哟,块块大的先捡哟。背的人要展劲背哪,捡的人要展劲捡哪!我们一路要送啊,你背一咱哟,我背一咱哟!打起‘呜呼’要赶哟,打起‘呜呼’要追哟!” 对于秀山桐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