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高考的十条建议 查有梁 钟启泉教授强调:“课程改革是一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制度转型”。 钟启泉教授为“课程改革”指出的这一目标,既不切合实际,又不可能完成。不能将这次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简单归结为“应试教育”,只能说我国的教育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种种违反教育规律的作法人们深恶痛绝,特别是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是直接受害者。为什么应试教育的种种不良作法又屡禁不止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这绝不是仅仅依靠“课程改革”所能解决的! 在我国建立起终身素质教育的体制,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都难以完成。所以,课程改革不可能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制度转型”。许多教师和学生非常希望从“应试”的高压下得到解放,但是新课程改革实施8年来,这一希望落空了!学校还是那个学校,高考还是那个高考,教师们说:“在一线教师的心中,早已经打破了新课程能拯救我们的梦想。”钟启泉教授一再强调“课程改革是一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制度转型”,这肯定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认为,随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和学生们一定会逐渐缓解对于“应试”的压力。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首先,由于上海市教育局吕型伟先生的远见与努力,1985年上海得到高考自主权,开始自主命题。这显然缓解了上海地区的高考压力,并且推动了上海地区的课程改革。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中国要有效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他国家要有效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应试教育”并非中国的“特产”。 作者认为,“应试教育只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层次上的小概念,而素质教育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大概念,没有必要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平行的一对矛盾来研讨。” 一所学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升学率又高,这不能认为也是“应试教育”。我们应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逐渐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我国,“应试教育”已成为一个完全的负面词汇,所有违反教育规律的作法,例如,加班加点、假期补课、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猜题押题、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损害健康、恶性竞争,等等,都归结在“应试教育”这一个“关键词”之内。必须指出,所有违反教育规律的作法,都是危害师生健康的,人民不满意,政府不支持,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这种“应试教育”必须坚决反对,强力制止。没有那一位教师会“心甘情愿”赞成这种作法。这种作法害教师、害学生、害家长、害国家。 遵从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考试”能力,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许多学校正是这样做的,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狠批“应试教育”,并一律要求“转型”的压力下,许多校长和教师认为,这“只能做,不能说”。口服心不服。这是很不正常的。在当今,一位学生不会应对考试,行吗?升学要考试,求职要考试,当公务员要考试,当教师要考试,当管理人员要考试,留学要考试,在中国要考试,到外国也要考试。不会应对考试,连一个维持生计的工作都难找到。不会考试,这是“贴近生活”吗?不会考试,能与“国际接轨”吗? 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主要是选拔有“学术才能”的学生,有局限性。今后,“考试制度”的改革,既要有利于选拔“学术型”人才,又要有利于选拔“技能型”人才,“艺术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分别进行“高考”,不必都挤在“学术型”人才这一个“桥”上。“考试制度”应当架起选择不同人才的“立交桥”。 我们当然不能迷信“考试”。“考试制度”仅仅有利于选拔人才,但不一定有利于“创新”。我的感受是,哪一天你不必去应对考试了,哪一天你的创造性才可能得到较大发展。所以,在人一生几十年的时光中,选拔性考试,不要太多。 参看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教育学报》(北师大),2007(2). 参看查有梁:《课程改革的争鸣立新》 2、高中毕业班各学科的教师,在自己原有专业基础上,应当按照“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国家教材”,努力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实际,为学生参加考试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身体准备、专业准备。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应当一个一个学生的进行个案研究,测定每位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选择专业方向,研究结果要正面告知学生和家长。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谢谢大家! 欢迎提问! * * 1、从高中升入大学的考试(简称高考),是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性考试。无论国家统一出考试题,还是地方分区出考试题,还是由高等学校出考试题,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除极少数保送生之外,都要参加高考。每一个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积极、正面地认识高考。高考重要,但并非决定终身,不要人为制造过于紧张的学习气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