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view/427083.htm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view/3565.htm英国经济学家/view/119791.htm配第提出。/view/119791.htm配第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view/425389.htm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view/425389.htm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古典学派的代表/view/53445.htm亚当·斯密、/view/149773.htm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view/457346.htm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view/163.htm资本主义制度中的/view/103639.htm资本家、雇佣/view/290319.htm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view/636426.htm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view/1062746.htm阶级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view/87694.htm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view/4610.htm马克思继承了/view/53445.htm亚当·斯密、/view/149773.htm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view/924.htm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view/1341046.htm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view/150325.htm利润、/view/427131.htm平均利润理论,并认为/view/163.htm资本主义的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而不是追求的/view/425389.htm使用价值,所以企业是/view/443931.htm阶级斗争的产物,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view/87694.htm资本主义社会的/view/1062746.htm阶级矛盾和这种/view/239821.htm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view/721996.htm阻碍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首次回答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国内外研究现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建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围绕劳动价值论进行了三次大论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恩格斯与洛里亚、桑巴特、施米特,希法亭与庞巴维克、伯恩斯坦等人,就价值与生产价格、价值创造的源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20世纪30—50年代英国老左派多布和米克就米尔达尔、琼·罗宾逊等人反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批判并围绕鲍特基维茨联立方程组展开的关于“转形理论”的争论;20世纪70—8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德赛和美国经济学家赛克与萨缪尔森、斯蒂德曼就剥削问题、转形问题以及价值决定等问题展开的争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是沿着《资本论》一、三卷是否“矛盾”——“转形问题”能否求解——劳动价值论是否“必要”这种由表及里的思路进行的,争论的实质关系到是否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方法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上表现突出。这表明对马克思理论研究走上了精确化、严密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在国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历经了五次高潮,:20世纪5O年代三大改造引发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市场与价值规律的热潮,孙冶方发表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有力地推动和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60年代、80年代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部门的划分,于光远与孙冶方为代表的宽派与狭派之争,深化与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90年代初期的“苏、谷”之争引发的全国性劳动价值论大讨论,其争论焦点在于劳动价值一元论或多元论。而世纪之交中共中央提出“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而形成的新一轮全国大讨论,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价值形成的源泉和“转形理论”问题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外延应当拓宽,不仅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精神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服务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在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具体方法方面,吴易风(1994)、林岗(2005)、程恩富(2002,2005)、孟捷(2003)、张忠任(2004)、冯金华(2006)等对劳动价值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函数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探讨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之间的新变动关系,货币公式以及价格变动模型等。丁堡骏(1995)在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