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词和词汇 (一)词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 所谓“能够自由运用”,是指词本身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独立地自由地用来造句,能自由地从一句话换到另一句话里去。例如“小红吃葡萄”里的三个词,都可以分别自由地用来造句,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固定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小红爱学习”、“他吃苹果 ”、“葡萄丰收了”等。 短语和句子虽然也是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但它们不是“最小的”单位,所以不是词。 词都是代表一定的意义的。例如“为祖国的统一和昌盛而努力奋斗吧”,其中的“祖国”“ 统一”“昌盛”“努力”“奋斗”,都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同其他词相对独立的概念,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其中的“为”“的”“和”“而”“吧”,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的语气,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词,无论是表示词汇意义还是表示语法意义,都是代表了一定的意义的。 (二)词汇 1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或方言)里的词的总汇。 从广义上来说,一种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的词就构成这种语言的词汇,如“汉语词汇”、“吴方言词汇”、“英语词汇”、“藏语词汇”等。 从狭义上来说,一个人所使用的全部词或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使用的全部词,也可以叫做这个人、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词汇,例如可以说“鲁迅的词汇很丰富”、“《红楼梦》的词汇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词汇”等等。 以语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词汇学,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各种语言词汇的共同规律的,叫“普通词汇学”;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叫“ 历史词汇学”;研究某种语言的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现代汉语词汇学属于描写词汇学,是以汉语普通话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本章所介绍的词汇学知识,主要包括词的构成、词义的性质、词义的类型、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义素分析和语义场 、词汇的构成及其规范等。 2词汇的规范化 汉语词汇规范化是汉语规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词汇的规范化,就是按照词汇内部发展规律进行人为调节,引导词汇向更完善、更精确、更丰富的方向发展。 普通话词汇规范化的标准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的词汇为核心 。北方方言区域十分辽阔,其间又包括了若干次方言区,各个次方言区使用的词汇也是不统一的。因此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次方言区作为词汇规范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北京话的词汇。 第二,普遍性的原则即要选择大家普遍使用的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而舍弃那些过于土俗的方言词、陈旧冷僻的古语词和只在个别地区使用的外来词。例如,在北方方言区内,“玉米”“珍珠粟”“包米”“包谷”“棒子”等并用,从普遍性原则看,该选用“玉米”。 第三,明确性的原则即选用意义明确的、已经为大家所了解或容易为大家所了解的词,而舍弃那些含义模糊的方言词、晦涩费解的古语词和一些音译外来词。例如,不取“洋火”“ 火水”,而取“火柴”“汽油”;不取音译词“盘尼西林”而取意译词“青霉素”;不用“ 揠苗助长”而改用“拔苗助长”。这些都是遵循意义明确的原则来取舍的。 多音节语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构成“联绵词”(即两个字联绵不断,不能分开)的语素,如“秋千”“琉璃”“苗条”“逍遥”“玛瑙”“妯娌”等;另一种是构成音译外来词的语素,如“坦克”“咖啡”“吉他”“沙发”“葡萄”“菩萨”“莫斯科”“巧克力”“奥林匹克”“英特纳雄耐尔”等。 多音节语素数量不多,在现代汉语语素中不占主要地位,一般也比较容易辨认。 虚语素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具有抽象的词汇意义的,主要用来构成汉语的虚词,其构词能力很弱,数量也十分有限,如“以前”中的“以”和“因而”中的“因”和“而”;另一种是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的,其构词能力很强,数量也不多。 这后一种由于在词中的位置比较固定,处于词的前部的叫前缀,处于词的后部的叫后缀 。总起来叫词缀,跟词缀相对的叫词根(是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例如:“阿姨”“胖子”中的“阿 ”和“子”,分别是前缀和后缀(都是虚语素),“姨”和“胖”则是词根(都是实语素)。 「语素」既是「音义结合体」,为甚么会出现「很难说出意义」的「虚语素」?「虚语素」,例如「吗」、「呢」和语缀的「老」(前缀:「老师」、「老鹰」)、「子」(后缀:「胡子」)等,基本上意义已模糊,难以说明,但仍要当作语素。原因如下: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组成的,「你好吗?」是个句子。因此,「你」、「好」和「吗」都是词。词由语素组成,因此,「你」、「好」和「吗」各由一个语素组成。也就是说「你」、「好」和「吗」都是语素,而「吗」是虚语素,「你」、「好」是实语素。 再看: 「老师吃饭了。」是个句子。「老师」、「吃」、「饭」、「了」是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