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抢救您的健康之三 MP3 Mp3潮流 MP3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新宠,大街上、公交车上随时可以看到沉醉于音乐世界的“发烧友”。 什么是mp3 从技术层面来看,MP3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的简称。由于这种压缩方式的全称叫MPEG AUDIO LAYER3,所以人们把它简称为MP3。 MP3的音频压缩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因为人耳只能听到一定频段内的声音,而其他更高或更低频率的声音对人耳是没有用处的,所以MP3技术就把这部分声音去掉了,从而使得文件体积大为缩小,但在人耳听起来,却并没有什么失真。 Mp3损害听力 随着手机、随身听、MP3等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使用到耳机。耳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特别在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上受到学生的青睐。一些年轻人戴耳机听音乐一听就是数小时,且声音放得很大,无论在行走或做功课时都不愿取下,甚至在睡眠前也戴着。这可是以损害听力为代价的。 科学研究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英国听力研究团体DeafnessResearch,近日为其国内1000名16岁至34岁之间的MP3使用者做了一项听力问卷研究,结果发现,一半受访者每天听MP3音乐播放器1小时或以上,有14%受访者一星期平均会用MP3听28个小时以上的音乐。调查又发现,超过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有耳鸣现象,显示他们的听觉已经受损。另外,近40%受访者指出,他们并不知道长时间、大声地听MP3会对听力造成很大伤害。有专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青少年长期以高音量听MP3,可能40岁时听力已经衰退,较上一代要提早30年耳聋。 案例1: 30岁音乐迷听力相当60岁 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医生崔勇从自己接诊的病例来说明该说法并非耸人听闻。崔医生曾接诊一名30岁的女病人,她酷爱听音乐,3年多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戴着MP3耳塞,尤其在逛街、坐公车等声音嘈杂的场合,她都会不自觉地把声音调高。直到在家看电视时,音量开到震耳欲聋自己却浑然不觉,家人这才催促她到医院检查。经过崔勇医生诊断,她的鼓膜完整、中耳无感染,听力测试后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位女病人的听力衰退到相当于六七十岁的老年性听力损害水平。从这种角度判断,这个病例就属于“耳聋提早30年”。 案例2:睡觉听歌 大学生听力下降40分贝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李辉医生介绍,前几天有一个叫小袁的大学生前往就诊。小袁每天晚上睡觉前也都要戴上耳机听一阵子音乐,常常是mp3还在放着音乐,她却已经睡着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有鸣音,听东西也时常不清楚,要别人重复很多遍。后来发展到全身的神经系统都出现异常症状,经常头晕头痛,难以忍受。经过医生的音叉检查和纯音测试,发现她的听力已经比常人下降了40分贝 。 案例3:长时间戴耳机 话务员短暂失聪 前些日子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一名蒋姓女子是做话务员的,由于平时长时间带着耳机,有时摘下耳机都会耳鸣,甚至短暂失聪,当时以为是一时没有适应过来,就没有重视。但随着工作负担的加重,她发现自己的耳朵有些异常,时常出现耳鸣、听力模糊不说,还伴有失眠心烦,生理周期紊乱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发现她是因为长时间佩戴耳机,造成耳部供血严重不足,并造成耳部细胞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仍然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就会逐渐由短暂失聪演变成永久的失聪。 基本知识 声音入耳过程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后,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营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病理 长时间听耳机,声压直接进入耳内,集中地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这样就刺激了听神经的末梢,刺激的冲动引起听神经的异常兴奋,极容易造成听觉疲劳。还会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影响,主要症状有耳鸣、轻度听力下降、重听以及耳朵稍感疼痛等,也曾有过爆聋的病例;一些学生还会出现头晕脑涨,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和反应的灵敏性以及记忆力减退,还会变得烦躁不安、缺乏耐心。对于戴耳机骑车的朋友还会影响交通安全。 使用禁忌 音量调节得过大 长时间收听 佩戴耳塞收听 嘈杂环境中听 音量调节得过大 MP3最大音量可以高达80分贝,相当于一台割草机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能直接损伤听力。MP3调到大音量带来的失真会使高音刺耳、中音不清、低音浑浊,而失真属于噪音的一种。 ?建议:MP3的总音量控制在最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