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之三《待贾而沽》.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待贾而沽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评点】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孔子从卫国前往陈国途中经过匡邑,受到匡人的误解而被拘禁,弟子们很急,孔子便说了以上这番话。 它体现了临危不惧的态度。原因是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孔子认为自己肩负着上天使命的,他认为传播、宣传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落在自己肩上。上天自然是不存在的,但那种自觉担负伟大的社会责任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够自觉地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评点】本章从侧面反映当时下层有识之士对孔子充满希望。 国家动乱太久了,天怒人怨,仪封人认为天生孔子,上天要让他担负起教化民众、改变世风、使天下由无道转变成有道的重任。也就是说,不管孔子在位施政也好,在宣传教化也好,仪封人,也包括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总把孔子看成是秉承天命而生,创立法度以垂教后世,是复兴圣道的旗帜。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也②,三年有成。” 【评点】此章孔子感叹自己得不到治国者的信用。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孔子行将进入花甲之年,当时他在卫国。卫灵公年迈,荒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不禁感慨系之,说了这番话。为什么说三年有成呢?因为古代三年一考绩,孔子认为到考绩时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孔子毕生甚至包括他那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真正完全放弃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和投入。当然,孔子的政治关怀和投入,并不是以一己的私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治的参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通过这种现实政治的中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大目的。 本章内容就是孔子受到一连串挫折时,情不自禁的叹喟,从叹喟中还表现出雄心勃勃。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 ②没(mo)世:死亡。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 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

文档评论(0)

wt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