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课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主体 2.客体 3.关系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陆游的儿子   【无遗力】竭尽全力   【躬行】亲身实践 实践和读书的关系 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读书:获得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源和流的关系 实践和天赋的关系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马克思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理论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实际工作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唯理论、教条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理论的作用, 贬低感性认识、感觉经验的作用 脱离实际、故弄玄虚 经验论、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感觉经验的作用, 贬低理性认识、理论的作用。 目光短浅,遇事没有先见之明 《原罪说》 理性(reason)或知性(understanding) =经验论所说的经验(experience) + 唯理论所说的理性(rationality) 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年) 约翰·洛克(1632-1704年) 乔治·贝克莱(1685-1763年) 大卫·休谟(1711-1776年) 近代欧洲大陆唯理论的代表人物: 勒内·笛卡儿(1596-1650年)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年) 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年) 西方近代哲学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近代哲学以科学为基础:英国哲学家偏重于总结当时实验分析法的成就,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经验论的认识论,在方法论上制定了归纳法;而欧洲大陆的哲学家们总结了数学演算法的成就,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唯理论的认识论,在方法论上论证了演绎法。没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也就没有西方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又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英国经验论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重实证的哲学精神,欧洲大陆唯理论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精确量化、严密推导,追求确定性的哲学精神。牛顿的科学理论正是建立在英国的归纳、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的演绎哲学之上的。 在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注重思辨的传统影响下,德国涌现出了以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大批哲学科学家。他们早期均接受过康德哲学的熏陶和引导,敢于大胆思辨,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使20世纪的科学革命最终在德国发生。 反思与批判: 李约瑟(1900-1995年)难题: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情况简介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

文档评论(0)

高考学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