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ppt韦革宏杨祥第6章3节.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热的测定 a. 粗测——用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 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 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来计算发酵热。 Q发酵=GCm(T出-T进) Cm——水的比热 G——冷却水流量 b. 精测——利用各种专门的“量热器”测量 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发酵最适温度,一般的规律是: 前期略高,加速生长;中期稍低,延缓衰老;末期又回 升,最大程度合成和排出产物。 如林可霉素发酵的经验是: 前60h按31℃控制,60小时后将罐温降至3O℃,发酵进入 后期罐温再回升至31℃。 处于稳态时, 所以: 一般Qi=Qo,Ti=To,所以: 进气氧分压一般为常数,所以只要测得了发酵罐排气口的氧分压就可以求出摄氧率了。 流量(进口空气中的氧含量—出口空气中的氧含量) r=———————————————————————— 发酵液体积 为了更方便的表示,r 和空气含氧量采用百分比(%)单位: 进出口空气的氧含量可用“顺磁氧分析仪”测得。 例如: 一个装料为7L的实验室小罐,通气量为1VVM(指每分钟通过发酵液的空气体积与发酵液体积之比),空气进入时的氧含量为21%,废气排出的氧含量为19.8%,求此时菌体的摄氧率(%/s)。 3、动态法 停止供气: dCL —— = -r dt 由供需氧平衡知: 三、Kla的测定 1、亚硫酸盐法 氧→ 亚硫酸钠的氧化 OTR = Kla(C*-CL) Cu2+ 2Na2SO3+O2 → 2Na2SO4 = KlaC* = 亚硫酸钠浓度的降低速度 2、平衡法 r Kla=———— C*-CL 摄氧率可由前述进气和排气氧分压变化求出。对于理想的发酵液,C*为与排气中氧分压平衡的氧浓度,实际生产中若偏差较大可通过实验确定偏差系数。 当: 3、动态法 2.2、复膜式溶氧电极检测DO值 2.2.1、结构原理 见下页图 2、以溶氧电极对DO值进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1、极谱测定法的基本原理 复膜溶氧电极的结构原理 耐高温蒸气灭菌的复膜溶解氧电极的构造 O2+2H++2e →H2O2 O2+2H2O+4e → 4OH- 酸性时: 中性或碱性时: 阴极反应: 极谱型阴极材料:铂,阳极材料:银或汞,电解液 KCl。 阳极反应: Ag + Cl- →AgCl + e 2Hg + 2Cl- →Hg2Cl2 + 2e 原电池型阴极材料:铂,阳极材料:铅,电解液 KOH。 阴极反应: 阳极反应: Pb + 2OH- →Pb(OH)2 + 2e 同极谱型,仍为氧得电子。 浓差极化和极限扩散电流 根据斐克定律知, 其中 为扩散速度, 为浓度梯度, 扩散系数。 假设点及表面区域浓度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线性的,则在电流稳定时有: L 是这一区域长度。再由法拉第定律知 其中 为电量, 为元反应转移电子数, 为法拉第常数。 为这段时间析出金属的mol数, 为电极表面积,则有: 如设 为溶液氧浓度, 为电极表面氧浓度,浓差极化时为0。 复膜氧电极内外氧分压的分布 极谱法中扩散电流与氧浓度的关系 2.2.2、溶氧电极的使用 (1)0%和100%的校对 (3)电极的维护 a. 电解液 b. 透氧膜 (2)电极的测定 a. 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b. 透氧膜厚度对测定的影响 3、溶氧的控制方法 3.1、对溶氧数据的解读 (1)溶氧作为发酵中氧是否足够的度量、了解菌对氧的利用规律 (2)溶氧作为发酵异常情况的指示 a. 发酵中污染好气性杂菌 b. 污染噬菌体 c. 操作故障或事故引起的发酵异常现象 例如 3.2、溶氧控制的方法 (3)溶氧作为考察工艺的指标之一 例如 主要通过搅拌和通气量控制。 二、温度的检测与控制 1、温度检测的必要性 1.1、温度影响反应速率 1.2、温度影响发酵方向 1.3、温度也影响基质和产物的溶解度 2、温度检测的方法 2.1、热电势式测温元件 2.2、热电阻式测温元件 利用热电偶和热电效应制成的测温元件。 利用热敏电阻材料制成的测温元件。 3、温度控制的方法 3.1、对温度测量数据的解读 3.2、温度控制的具体方法 (1)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a. 原因:温度变化与发酵过程热量产生规律有很大关系。 (2)温度控制目标的确定——最适温度的选择 利用蛇管或夹套以循环水控制,与测量系统构成自控回路。 b. 规律:存在不同的最适温度,敏感性也不同。 化学(包括酶促)反应的速度与反应速率常数密切相关: 而反应速率常数又是温度的函数,其关系可由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方程表达: 该方程也说明了为什么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