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部筋伤.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体征检查 1.站立时跟部呈外翻状,足纵弓低平,前足外展。 2.舟骨结节向内侧突出、跟舟韧带处压痛。 3.拇趾跖骨头及跟内缘可有胼胝。 (四)辅助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晚期可见损伤性关节炎改变。固定性平足可见足弓塌陷,跟骨轴接近于水平位。 【鉴别诊断】 1.跖痛症 患者多在行走和劳累后足底疼痛及压痛明显,部位多发生在第3、4跖骨头部,可延及足趾末端横弓松弛或足畸形。 2.踝管综合征 足内踝下方及足跖侧疼痛,感觉异常,夜间及站立、行走、运动后加重,休息减轻,神经干叩击试验阳性及止血带试验阳性。 【辨证治疗】 平底足的治疗,早期轻型平足症主要是加强足部肌肉锻炼,可不需手法治疗,指导患者用平足鞋垫,走路时多以足尖及足外缘着地;若症状较重者可持续穿用平足矫形鞋,使跟骨略呈内翻位;晚期疗效较差。 (一)手法治疗 1.患者仰卧,医者立于一侧,先在踝前部及小腿下部作按揉手法。 2.助手握住伤侧小腿下端,医者一手握住足跟部拔伸牵引,并环转摇晃踝关节。 3.医者一手拇指按住足舟骨,先做外翻,然后在尽量内翻的同时向下按压足舟骨。 4.擦涌泉、解溪、昆仑、太溪等穴结束手法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内服 可选用活血舒筋通络或强壮筋骨药,如舒筋活血片,健步虎潜丸。 2.外用 可用下肢熏洗方或海桐皮汤熏洗患处。 (三)其他疗法 1.固定疗法 症状严重者可用夹板或石膏固定足于内翻位。3周后改用支持足弓的矫形鞋垫,或用维持足内翻、内收的矫形鞋,以使足的负重力恢复正常。一般可用毡垫、软橡皮等将足弓部位垫高,维持正常足弓。急性期疼痛较甚,应卧床休息。 2.练功疗法 锻炼维持足弓的肌腱及足部的肌肉,用两足外缘及足尖着地行走,屈曲足跖,蹬空增力等运动。 3.手术疗法 成年人治疗无效,已发生骨骼畸形者,可手术治疗。 【预防调护】 (一)避免足部过度疲劳和剧烈活动。 (二)注意防寒保暖。 (三)加强足部肌肉锻炼,避免长时间的站立,过劳或负重过大的劳动。 六、拇趾滑膜囊炎 拇趾滑膜囊炎是成年人患有拇外翻畸形,继发的第一跖趾关节处滑囊肿胀、疼痛为主的疾病,又称拇趾滑液囊肿,简称拇囊炎。女性多见,以中年女性相对较多。 【病因病理】 多由于穿高跟鞋,前足被嵌挤在狭窄的鞋前端,或生活中穿过瘦的鞋子,或有平足症的患者,使跖趾关节受到挤压、摩擦,造成拇外翻畸形,继而滑囊壁增厚,囊内积液形成囊肿,有时可因感染等而形成化脓性拇趾滑囊炎。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病史 患者多有慢性损伤病史。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仅局部发热、微红或微肿,穿过紧鞋时有受压感及拇趾跖趾关节处疼痛,行走时痛甚。 (三)体征检查 1.患足的跖趾关节向内明显突出,呈拇外翻畸形。 2.皮肤色红、肿胀、变硬。 3.可触及到滑膜的增厚感,有压痛。 (四)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第一跖趾关节的半脱位,骨质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跖趾关节疼痛剧烈,夜间尤甚,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血尿酸增高。 【辨证治疗】 对仅有拇外翻畸形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不用治疗;症状轻微或畸形不严重者可非手术治疗,如手法治疗、固定疗法等,症状明显及畸形又严重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一)手法治疗 先做拇趾按揉手法,再捻拇趾,拔伸拇趾,并做内收扳动,以矫正拇外翻畸形,减少摩擦机会,以缓解临床症状。 (二)药物治疗 1.内服 可内服舒筋活血片。 2.外用 外敷消瘀止痛药膏或双柏膏,或用下肢熏洗方熏洗患处。 (三)其他疗法 1.固定疗法 急性期可卧床休息。年轻患者,可用小夹板固定,逐渐矫正拇外翻畸形。还可以选择前部稍宽的鞋子,在骨突周围放一软垫圈,或在拇趾与第2趾之间放一块楔形弹性垫,将两脚趾分开,以减轻外翻畸形,从而减少对滑囊的摩擦。 2.封闭疗法 作囊内注射,5天1次,3次为1疗程。 3.理疗 可用超短波、磁疗等。 4.手术疗法 经上述治疗无效,可手术切除骨突和滑囊。 【预防调护】 (一)避免穿过高及过紧鞋。 (二)足部保暖防寒。 (三)避免过劳。 中医骨伤 * 【病因病理】 多因直接暴力所致。由高处跳下或行走时,足跟部位被高低不平的硬物碰伤,跟骨下脂肪垫产生充血、水肿、增生、肥厚性改变。也可因足跟部受寒冷潮湿刺激,跟骨下脂肪垫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病史 有足跟部外伤病史。 (二)临床表现 站立或行走时,足跟部下方疼痛、肿胀,踩在硬物上疼痛加重。 (三)体征检查 足跟下方有压痛,按压时没有囊性感,似有肿胀性硬块感。 (四)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表现,但可排

文档评论(0)

此项为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